我对太极拳抱球古代神功绝技的体悟

在太极拳中,“抱球”是一种常见的动作姿势,尤其是在揽雀尾掤的开始阶段,这种姿势被现代太极拳界称为“抱球”。郑曼青先生和张肇平先生在《论太极拳·圆》中将其称为“抱手”,认为这是杨家的不传之秘。许多人认为做一个“抱手”动作并不难,但要使其具有太极拳中的沾粘连随作用,则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练习。

实际上,“抱手”的这种动作并非太极拳所独有,几乎所有的武术都有类似的姿势。在左手为上手的情况下,上手高可在右耳之侧、稍低可在右肩之前、再低则可在右肘之上;斜向相对的手臂距离可以开也可以拢,拢得紧似贴身、开得大如夹着个球。其他武术中的这一意图很清楚,那就是保护上盘和下盘,上下两手同时处于攻击待发状态。而太极拳中的“抱手”,虽然也有这样的武术意图,但它有一点特别,那就是通过接劲与沾粘连随来实施这种意图。

接劲是像接篮球一样,不发生撞击地与敌人的攻击而立即实施沾粘连随,使得敌人由于自己的动作而立即形成背势,甚至被引进落空。这一作用是其他非太极拳武术所没有的;而且,用非太極拳武術方法做成的「擁球」是不可能有這種沾粘連隨作用。这就是說姿勢與作用不一定就相同,因此杨澄甫先生才說:「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两手圆撑之掤,就是古代文书所谓的大开合按势怀中抱;所谓的大開合按勢怀中抱」的「擁」指的是「擁月」,也就是「擁球」。可見古代文書已經很明白地指出, 太極拳始終保持的一個特性形態就是「擁球」的姿勢。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是以一种形式或另一种形式进行“拥球”。

很多人误解了什么叫做正确的“拥球”,他们模仿成为两只脚象拿着一个大小不变的小足球一样,这当然是不正确的。但因为有人错误地理解了什么叫做正确的地步,将整个概念抛弃掉,那么数学计算总会有错的时候,不应该将数学也抛弃吗?外形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内部反应,有些前辈练习者含蓄,他们所谓的一个"抓月"虽然变化不大,但是身体上的神经反应却是在不断变化。这一点对于锻炼沾粘连随至关重要。

因此,对于那些认为应该清除掉这个概念的人来说,这样的说法十分错误。对于把"握掌"称为杨家的秘密这一句话,它反映了三个方面的情况:首先,在近现代某些教派里,对一般学员不会轻易教授如何正确学习这个技巧,也不会明确写出来;其次,“握掌”的是否正确,并不是轮廓性的问题,而是在于往往被忽视的小细节以及身体内生理性的反应可能看起来完全相同但实质不同;第三,只要注重到达沾粘连随,如果你真正懂得的话,“握掌”的秘密其实可以洞察,如果一个人的技术是否准确也是可以检验判断。

现在,我想谈谈我的体悟:揽雀尾左掯时产生的一个典型情况,即由右转身导致的一系列运动轨迹。当我们俯视观察这些运动轨迹,我们发现许多人采取了一条从后方弧线移动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的转身都是以自己身体中心线作为轴心,以肩膀旋转,如同车轮一般转动。如果起始方向朝南,由此推断,当转身结束时,一般情况下身体中心线仍然位于原位置,而左肩则移向南方并微向右移动,同时右肩移向北方并微向左移动。然而,由于自身躯干正好成了对方主要目标,所以这样的转身方式让我们的躯干一直处于对方直线攻击范围内。不仅如此,还无法主动使用力量来化解对方攻击,更不能实现有效防御,因此这是一种错误的转身方式。

为了达到有效防御,我们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即使自己的躯干以某一点作为圆心进行弧形移动。当这样操作时,因为躯干会因为对方力的影响而微移到一侧,最终甚至我们的躯干完全离开原来的空间位置,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我们的手臂阻碍来自对方力量,同时让我们的躦忙避免受到直接打击。此刻这样的转身方式符合我们追求到的那份无力感以及配合现实环境调整应对策略,从而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水畅通,以及连接天地间灵魂与肉体之间必需走过的一段路程——这便是经典战略智慧与自然规律交织出的最高境界之一——无力感与灵魂联系(灵气)共存,是一切修行者追求的心愿及终端目标。

所以,在讨论关于揽雀尾左掆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细节时,我希望能够强调几个关键点:

揽雀尾左右掩举起双臂,每一臂代表着两个不同方向探寻。

在任何时候,都应当保持双臂水平或略微倾斜,以适应各种潜藏威胁。

双腿站稳,要保证足够广阔的地面基础,以支持快速响应突发事件。

动态平衡不可或缺,是维持战斗效率核心部分。

以上皆基于执行者的个人能力水平及经验背景构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优化训练计划设计。一言以蔽之:“真理就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