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的“抱球”姿势,源于揽雀尾掤的开始动作,被现代太极拳界称为“抱球”。郑曼青先生和张肇平先生在《论太极拳·圆》中将其称为“抱手”,认为这是杨家不传之秘。许多人认为做出一个“抱手”动作并不困难,但要使其具有太极拳的沾粘连随效果,则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练习。
实际上,“抱手”的这种姿势并非太极拳所独有,大多数武术都有类似的姿势。在左手作为上手的情况下,上手高可位于右耳侧、稍低则在右肩前、再低则在右肘上;斜向相对的两臂距离可以开也可以拢,拢时几乎贴合,开时如同夹着球。非太极拳武术这样的姿势明显是为了保护上盘和下盘,并处于攻击待发状态。而太极拳中的“抱手”虽然也有类似的意图,但通过接劲与沾粘连随来实现这一意图。
接劲是像接蓝球一样,没有发生撞击地与敌人攻击过来的一只手相接触,一旦接触立即实施沾粘连随,使得敌人由于自己的动作而形成背势甚至被引进落空。这一效果是所有非太极拳武术所不能达到的;同时,用非太極拳武術方法做出的「抱」勢是不可能有這種連隨作用的。這就是說姿勢與作用不一定就是一回事,因此楊澄甫先生才說:「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內之是求」。
兩手圓撐之「掤」,就是 太極拳古款譜所謂的「開合按勢懷中擁」;所謂「開合按勢懷中擁」的「擁」指的是「擁月」,也就是「擁球」。可見 太極拳古款譜已經很清楚地指出 太極拳始終保持的特征性的姿勢就是 「擁球」姿勢。因此,如果沒有了這種 「擁球」,就不成其為 太極拳了。
有些人對於 «抱球» 的理解錯誤,以為它是一種固定大小的手形狀,而不是一個變化大小的手形狀,這種理解錯誤導致他們將 «抱球» 拋棄掉。但實際上,這個動作並不是單純的一個固定形狀,它包含著身體內部反應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練習沾粘連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不應該將因為一些人的錯誤理解而抛棄掉«抱球»這個概念。
至於將 "把握"稱為 "杨家的不传之秘" 這句话反映了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在近代一些太极大师面对一般学生时,是不会轻易传授如何正确学练这个技巧,也是不可能在著作中明明白白写清楚的地;第二,这种技巧是否正确,不仅取决于轮廓性的姿势,还取决于细微的情景和身体内生的反应,有时候两个看起来完全相同的人进行相同动作,其实却是在不同的境界里行走;第三,只要关注的是 “吸引连接”,那么 “把握” 之间的小秘密其实可以被洞悉,是否正确还能检验判断。
總結來說,我對於 "把握" 的體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揽雀尾左掯 " 抱 球" 是由右轉身時,右腕模仿隨人而動運動方向向下的運動軌跡很多人是一段圓心後方弧移動。
正確轉身法應該讓身躯以自身前某點為中心弧形地移動,以減少阻力並且避免頂抗。
在實踐時,要讓雙臂與身體就像一個圓圈,其中小臂呈半圓周、大臂則呈另一半圓周,並且轉動方向相反。
手部活動應該無主動性,而應當主要借助對方力量進行活動。
任何形式上的主動活動都會破壞緊凑性,並導致頂抗現象,因此需要放鬆並允許自己被動受控。
2025-03-24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