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习杨式简化太极拳、剑、扇四年有余,套路总共有二十套。自去年国庆开始学习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至今已有一年多。这一年时间,有时意念太重,急于求成,致使身体及四肢不松,蛮力不除,有时只顾外形,既不圆也不活,无法顾及内在。目前步子较稳,但双重现象时有发生。我有些茫然,不知是否应该继续练习,这门拳法似乎太难了。但幸运地,我遇到了张则理师傅,他耐心地教导我拳理,并反复示范,为我增强练好拳的信心。一切按张师傅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去练,我逐渐明白到,要想练好这门技艺,就必须同时锻炼意气神和形态。
根据我的初学水平,我体会到不能仅仅关注呼吸或气息,而应更深入思考开合动作以及下一个动作的连贯性。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修行路径。我还需要努力完善习拳的第一阶段,这是林啸寅老师在顺昌县第三届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理论培训中的精华。
放松是一门大学问,它与功力增长和内劲取得紧密相连。要真正放松,不仅要让肌肉和皮肤放松,更重要的是要使五脏六腑也能达到一种静止状态,同时保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心灵平静。这种静定是前提,也是目标,没有它,就无法真正放松。而且,每一次放松都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为了通过某种方式使用我们的能力。
通过无限状态下的丹田气机感受到饱满后,将其下沉,再用意念指挥膝关节一节接一节地进行松沉,最终达到手部,使整个身体呈十字形,从而形成上虚下实、上轻下重的一种感觉。此外,还需注意眼神内敛,以便集中精神于丹田,同时确保头部与脊柱同步移动以形成顶劲,以及腰部灵活性,以实现全身协调运动。
此外,我还需注意转换关节点,将内部转动与气沉丹田相结合,以实现内外统一。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内功,即使是在不知不觉中也能达成这一点。我将继续按照这些原则进行训练,用非用力的方式来发挥自身潜能,让虚领顶出劲,让气沉丹田,使肩膀垂直于肘部,并将腰腿融为一体,然后再进一步开放胸腹空间,使整个身体处于一种自然流畅的状态中。
每次训练都会带着疑问,一直在寻找答案,但没有停止过探索。每一步进步都离不开老师们的指导。当我的技艺停滞时,他们总会提出新的要求;当出现偏差时,他们又会耐心引导纠正。在物欲横流社会里,这种精神境界显得尤为珍贵——这是传统美德的大师风度,是师表楷模之举。
通过学习混元太极拳,我获得了许多益处,如改善了肠胃功能,并学会如何在繁忙工作间找到放松时间。这让我意识到做人做事需要适可而止。不论何时,都应从心理层面引起身体变化,因此建议朋友们提早开始修养自己,从“ 松—静—宁—定—慧”开始实践。
虽然易学难精,但时间积累才是基础,加之渐修顿悟,便能深入掌握。此刻,对待这浩瀚无垠的大海——即太极武术——我感到自己仍然不足,而且学到的知识远未触及底蕴。今后,无论年龄大小,都将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不断追求认真的训练生活,坚持到底。我期待着未来能够更加高超地掌握这一艺术。如果还有不足之处,请同道高人指教,那么明天就一定能更好一些。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