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源自我国古老的内家拳术,它以“求太极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为核心理念,其特点在于“因敌变化、借力打人”,通过意念的控制来操纵身体的动作。这种练习方式强调了内外合一,使得练者能够达到一种身心统一的境界。
武禹襄先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将陈式和赵堡两大流派融会贯通,创造出了简洁而精妙的武式太极拳。这套拳法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防御能力,更有助于修养身心,是文人的理想选择。其经典之作《武式太极拳论》深刻阐述了这门艺术的精髓。
武式太极拳以其朴实无华著称,手臂高度不超过眉梢,步伐轻盈如书法,每个动作都蕴含着严谨与规律。在对手交锋时,它注重接招打击,而非简单重复招式,这种技巧要求练者必须具备高超的感应能力和灵活适应性。
历史上,有两位代表人物——陈固安和吴文翰,他们都是来自邢台国术研究社的大师级人物,对推广武式太极拳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清末民初时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河北永年县城传授这门古老艺术的人物包括郝为真和杨兆林两人,他们分别教授的是不同的风格,即所谓“郝架”与“杨架”。郝为真更倾向于称自己教导的是“李架”,或称之为“开合架”,因为他是李亦畲的一位弟子。后来,“开合架”这一名称被正式确立,并且成为了区分不同流派的一个标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郝架”最终演化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武派(即 武式)太极拳,但人们依然习惯用“开合 太極 拳”这个名字来指代它,这主要是基于它独特而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对变化与整合的一致追求。该风格在理论上深受清初王宗岳《太極 拳 論》的影响,并通过不断实践使其更加完善。在理论上,《論》强调阴阳相生的道理,即动则分散静则集聚,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动若江河静如山岳”的概念成为指导走势打手的心法之一。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20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