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亦称为行意拳,是一门深厚的中国传统武术。关于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广泛接受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今永济市)的姬际可(1602年—1680年)。在创立之初,这门拳艺被称作心意拳,旨在将内心与意念、呼吸与力量、身体各部位进行和谐整合。后来,河北深州的李洛能在道光年间基于心意拳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最终形成了今日流传的形意拳。这门武术强调内外结合,即内部精神状态与外部姿态高度统一,因此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之祖师。
李洛能所创造的形意拳体系包括三体式桩功、五行拳以及十二形拳。三体式是一种独特的基本功练习方式,被誉为“万法源于三体式”,对于培养内力至关重要。而五行拳则融入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每个动作代表一种元素,如劈击如金、穿透如水等;十二形则模仿动物特征编制实战技巧,如龙虎熊蛇等。
2011年5月23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认定了形意拳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2019年的调整中,又一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并由深州形意拳协会负责保护工作。这不仅彰显了这项艺术形式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上的重要意义,也激励着更多人去学习和传承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