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亦称为行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尽管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广泛认同的开创者是清代前期山西蒲州(今永济市)的姬际可(1602年—1680年)。在最初,形意拳被称为心意拳,其核心思想是将心与意融合,使之与气、力、肩胯肘膝手足等各个部位达到和谐统一。后来,在道光年间,由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基于心意拳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造,形成了今日流传下来的形意拳,并尊李洛能为该门派的始祖。
李洛能创立的形意拳主要包括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是一项独特的基本功训练方式,被誉为“万法之源”。五行拳则融合了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每一种形式对应不同的打击风格:劈(金)、钻(水)、崩(木)、炮(火)和横(土)。十二形拳则模仿十二种动物的动态特征,旨在增强实战技巧,如龙虎熊蛇骆马鸡燕鼍鹞鹰等。
2011年5月23日,国家文化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将这门古老而精妙的心灵艺术——形意拳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一个荣誉,也标志着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了更高层次的保护与承认。
近些年来,为确保这一珍贵遗产能够持续发扬光大,不断受到新的关注与推崇。在2019年的11月12日,当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了一系列检查工作,对于这些代表性项目进行了重新评估。最终,这份宝贵历史财富——深州形意拳协会成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之一,其影响力更加扩展,同时也激励着更多人去学习这门古老而神秘的心灵武学。
2025-01-15
2025-01-15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1
2025-01-10
2025-01-12
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