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提到的“佑神通臂最为高”的六路歌诀。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阐释称:“通臂,长拳也”,说明了明代时期通背拳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白猿通背拳起源于唐末宋初,由陈抟老祖所传,并经过数朝的传承,最终在清代道光年间由鲁云清将其传入北京。随后,该拳法逐渐形成以石鸿胜为代表的白猿通背拳,至今已有超过一百七八十年的历史。
石鸿胜授艺给了一批知名弟子,其中包括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和韩洞一。在这群弟子中,马晓合因其先师是牛街回族,而后来几代人的传承,使得白猿通背拳开始在牛街地区流行,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该门派以效仿猿类之长臂及灵活行动为指导思想,其动作舒展大方且内外兼修,能够达到周身运转与气血贯通的效果。此外,它还强调道家的内修理念,如“似圆非圆气化圆”,以及具体的身法、呼吸、步法和劲功练习方法。
基本功训练对于学习这一门派非常重要,每一个招式都从基础动作如活背法和操桩打袋开始。通过这些训练,可以使人达到身顺功沉并艺能融洽。此外,这些训练也有助于提升手臂力量和技巧,以确保实战中的表现。正如中国武林的一句名言,“练拳先练功,功到自然成”,适用于白猿通背拳这一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