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源于象形武术,以模仿螳螂的姿态和搏击特点为基础,融合武术技巧,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拳法。其套路繁多,不仅北方有传统,更有南方的流派。据说北派螳螂拳由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县)的王朗所创,他在少林寺学习多年后,因身材矮小与师兄比武屡败而深感纳闷。在一次偶然机会中,王朗目睹一只螳螂对抗大蝉的壮观景象,从而受启发,将这段情景作为灵感,对少林拳法进行改编,最终诞生了著名的螳螂拳。此外,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如与宋太祖长拳或韩通通臂斗争有关。
南派则传说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所创,其技法近似南派拳法。整个体系可以分为五大流派:七星、梅花、马猴、摔手和鸳鸯,每一种都具有其独特之处,如七星以刚健著称,而梅花则以轻巧灵活闻名。
此类拳术以其刚毅勇猛、灵巧快速、柔刚相济而受到赞誉。练习时需先掌握基本动作,再逐步学习更复杂的套路,并通过对练和散手来加强实战能力。这门艺术中的“爪”式特别独特,它要求手指呈空窝状,使出勾、搟等技击手法。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刁手这一技术,它通过弧线划动的手腕曲伸,让人联想到那挥舞着“刀斧”的蛰虫,与大蝉展开激烈战斗的情景,无疑增添了这门古老艺术更多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