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源于象形武术,以模仿螳螂的姿态和搏击特点为基础,融合了少林拳法的精华。据传由明末清初山东王朗创编,其故事有多种说法,一说因与宋太祖长拳派斗争所悟;另一说是模仿树上一只螳螂与大蝉搏斗的情景而创。南北两派各有特色,其中北派以山东王朗为始祖,南派则由广东周亚南所创。
这门独具风格的拳术分为五大流派:七星、梅花、马猴、摔手和鸳鸯,每一种都具有其独特之处。它们以刚柔相济、长短兼施著称,攻击性强且技艺精湛。练习者需先掌握基本动作,再逐步学习套路,并进行对练和散手。
螳螂爪是一种特殊的手型,它要求指尖轻触掌根,小指压在无名指上,而中指则压在小指上,形成一空窝状。此外,还有一系列技击手法,如勾、搟采挂粘贴刁进崩打劈挑扑弹等,其中刁手尤为常用。
此外,这门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能锻炼,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展现了刚毅勇猛与灵巧快速的完美结合,使得它在武林中声誉卓著,被称作“七长八短之拳”,既能够发挥出短打中的威力,也能运用柔韧性强的招式来应对各种情况。这正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次伟大尝试,将自然界最敏捷最坚韧的生物——螳蜋作为灵感来源,用以塑造了一门既雄浑又细腻绝妙的运动艺术——蟹蛛功夫(即“刀斧”凶猛的螳螂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