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探讨螳螂拳史源考述与莱阳裔人之争论一拳打断砖得练多久才能掌握螳螂拳的精髓

对莱阳裔人在《精武》2007年11期发表的《螳螂拳史源考述》进行深入探讨,发现其中存在多处疑点。以下是对该文的商榷。

一、关于王郎即于七并创螳螂拳于崂山这一说法

在中国东部地区,如烟台和青岛等地,关于螳螂拳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中提到的自猿人洞至出洞等拳法,在李秉宵传赵珠、梁学香一脉流传下来的梅花螳螂拳谱如《拳棍枪谱》、《可使有勇》以及后来的崔寿山老师所编写的《螳螂拳谱》中均无记载。而且,《可使有勇》中明确提到“王螂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但却没有关于所谓白猿拳法的记载。自猿系列拳法在实际流传中,由李秉宵一脉少有练习,而能看到的一般也就是白猿偷桃一趟,而且似乎也是清末民初时由别的流派发展入梅花螳螂中的。而白猿系列拳法却是升宵道人传李之箭传王云生、范旭东一脉七星螳螂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于七在崂山创立了白猿入洞、出洞这些技巧而李秉宵上崂山学习这一说法难以成立。此外,将滚龙肘技法得名于崂山玉皇殿东长春洞后的“滚龙洞”过于牵强。

二、关于《罗汉行功全谱》的作者升霄道人的身份问题

莱阳裔人文章指出原书作者既不是僧人,也不是道士,并列举了戏谑僧人的句子及不敬道教的情节。升霄道人若非僧,则应该是位什么?序言中的“……惟吾邑云花观升霄道人……”表明他住在一个与修行有关的地方,即云花观,这通常是指道观,因此作者很可能是一位修习内功心性之术的人物。此外,《罗汉行功全谱》的内容分析显示,它实际上是一种吐纳导引术,与古代八段锦中的理三焦异曲同工。这足以证明其作者应为某位掌握此类内丹术者。

莱阳裔人认为李秉宛即为升霄道人才被否定。

据《莱阳县志》,李秉宛曾随父赴南方,有一次遇到危疾的大盗,被救治后盗匠报恩授艺。在乾隆年间,大盗因病突逝,其医治技巧让大众震惊。但这与莱阳裔人的说法相矛盾:他们认为李秉宛是在康熙四十一年去世前几十年才开始向善和禅师(即王郎)学习艺业。然而,如果将时间推算,可知康熙四十一年的1702年距乾隆二十七年的1762年至少还有六十余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情况。此外,《海阳城志》记载嘉庆初期时,兵部侍郎右侍郎之侄李赞元之子李公文学士(即秉霄)重返家乡,从事学艺并广受赞誉,但这是发生在1796-1800年代之间,而非乾隆二十七年的1762年。这两段历史记录显著冲突,使得莱阳裔人的结论站不住脚。

综上所述,对莱阳裔人的撰文提出批评,该文涉及历史背景知识不足,以及对文献资料理解偏颇,不仅误解了当时人物关系,更混淆了具体事件时间线,使得其研究成果值得重新审视,以求更准确地了解中国武术尤其是梅花爪功及其来源的问题。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