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王郎就是于七并创螳螂拳于崂山这个问题
在烟台、青岛等地的螳螂拳界,关于王郎即为于七,并创立了崂山的螳螂拳这一说法一直存在争议。文中提到的自猿人洞和出洞这些拳法,在李秉宵传赵珠、梁学香一脉的梅花螳螂拳谱如道光年间的《拳棍枪谱》、《可使有勇》以及后来时期崔寿山老师的《螳螂拳谱》中均无记载。而且,《可使有勇》中明确提到“王蛄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却没有关于所谓白猿拳法的记载。自猿系列在实际流传中,李秉宵一脉也少有练习,现在能看到的一般是白猿偷桃一趟,而且似乎也是清末民初时由别的流派发展入梅花膀中的。而白猿系列则是升宵道人传李之箭传王云生、范旭东一脉七星膀中的重要技法。因此,于七在崂山创了白猿入洞、出洞这些技法,而李秉宵上崂山学得这一说法很难成立。此外,说滚龙肘技法得名于崂山玉皇殿东、长春洞后“滚龙洞”也过于牵强。
二、关于《罗汉行功全谱》的作者升霄道人
莱阳裔人的文章指出:“原书著者,既不是僧人,也不是道士。”并列举了戏谑僧人的句子和对道教不敬的话。但升霄道人是否非僧非士呢?在《罗汉行功全谱》的序言中,有“……惟吾邑云花观升霄道人……”这样的描述。如果我们知道“观”是修行的地方,那么住观的人又怎能称作非士呢?此外,《罗汉行功全谱》记录的手段,如仙人拱手,与八段锦中的理三焦异曲同工,这实际上是一种吐纳导引术,是 道家术语。这说明,《罗汉行功全谱》的作者应该是一个 道士。
莱阳裔人的主张,即认为李秉宵就是升霄道人才是不成立。
根据《莱阳县志》,李秉宵是在乾隆年间随父游南方期间,因为医治狱中的病患而获得大盗感激,从而得到授艺。这与莱阳裔人的文章提到的李秉宵上崂山学艺的情形相矛盾。此外,如果按时间推算,由于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已然过去,此时无法让 李秉宵去乾隆年间再次上崂山学习。
《海阳城志》(嘉庆初)记载,“兵部督捕右侍郎李赞元之侄李秉霄,外出学艺成名,重返海阳城境。”这与莱阳裔人的文章所陈述的大相径庭。在嘉庆初年的情况下,若果真如此,那么他将远早于1762年的乾隆二十七年(当时有人认为他写作该书),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崔寿山先生编纲出的作品序言里这样说道:“……时海邑有附贡生李公文学士也,他赴秋围未第,却抛锥子匿林泉,其交游者皆为…”。如果我们相信这一点,那么这里就已经指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他的名字叫做文学士,不可能同时被称作教授或其他任何职位。不过,这个名字非常奇怪,它暗示着他曾经接受过教育,但却从未真正完成自己的教育。他可能曾经是一位学生,但由于考试失利,被迫放弃继续求学的事业。但既然他仍旧被称为文学士,我们可以推测他至少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并且拥有相当高的地位。这一点加深了人们对于他的身份问题进行思考。
在所有历史资料都支持以上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重新评估一下有关古代武术家们生活和他们如何影响现代武术的问题。在考虑所有证据之后,我们发现最合理的情况是,该人物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他还是一个能够影响许多其他艺术家的伟大的艺术家。他虽然没有像很多其他伟大的人物那样留下大量文献,但是通过他的生活故事,以及他的作品对后来的艺术家的影响,可以看出他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