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拳友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舍已从人’容易理解,但‘舍近求远’如何理解?”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要明确的是,太极拳中的“舍已从人”和“舍近求远”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在太极拳的修习中,“舍已从人”指的是放下自己的自我,以更高层次的意识去感受和应对外界的变化。这种状态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修炼来达到,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舍近求远”,则是指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达成某个目的或者效果,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姿态、动作,从而实现一种既能够保护自己又能够有效攻击对方的手法。
根据我的理解,“舍近求远”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技巧或动作,它是一个深刻的人生哲学。在太极拳中,每一个动作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部分。因此,当我们进行太极拳练习时,无论是使用哪种手法,都必须考虑到整个身体的协调性,以及与对方之间关系的平衡,这就是所谓的“舍己从人”。
举例来说,在执行一些特定的招式时,比如像“野马分鬃攻腋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我们需要以一种灵活且不被对方预料到的方式进入对方防守之外,即所谓的“走化”,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舍近”。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利用这一机会迅速将力量集中于正确的地方,即顺势而为,对方难以躲避,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粘发”,即寻找最有利的情况。这正是在没有真正掌握这一原理的情况下,会导致双方陷入固有的模式,如快速打击慢速闪避等常见错误。
对于我的解释,拳友表示赞赏,并对此产生了进一步的问题。他们提问说:“如果每一种武功技法都蕴含着‘舍近谋远’、『快打慢』这样的原则,那么为什么有些人的表现看起来很自然,却又能无意间击败那些只注重速度和力量的人呢?”
答案可能在于这些人的内心状态,他们往往能够超越表面的冲突,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对手的心理状态,从而做出更加精准及及时反应。如果说这是由于他们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情绪控制力,那么这也是另一个故事了。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懂得什么叫做"待敌之变",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从容不迫。
王宗岳先生曾经写过《太极拳论》,他讲述了一些关于如何通过实践来提高个人水平,但是并没有具体说明什么叫做"多悟", 而不是"多误". 但笔者认为,"多悟"应该意味着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而不是简单复制过去成功过的事迹。换句话说,如果你只是照搬别人的经验,你永远无法达到自己真正想达到的境界,因为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总结一下,“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这并不是用来证明什么叫做'老虎不准摸'或者'益寿延年', 而是一种特殊的手段,用来解决战斗中的困局。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想要成为那种看似随意却又始终如一胜利者的选手,你必须先学会让步,然后再进取。你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上的冲突,而必须深入到彼此之间心理战场上去进行思考与行动。
当然,由于对这个话题持保留态度,有些同道朋友们并不认同笔者的观点,因此笔者最近几年一直未公开发表相关文章。不过现在,因朋友询问,本文才重新撰写,以供大家参考与讨论。
2025-03-04
2025-03-11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