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与僵
习练太极拳最主要的是解决一个“松”字。不松便会紧,只有松了才会心平气和,收放自如。从练拳讲,松了才能使气血周流,打通经络,从而起到强身健体之功效。平时在练拳时讲究拳不用力,全身处于放松状态,无论用何姿势,全身都要做到“松”字,只有身体松下来才能用意念行气运力,如果周身松不下来,用了蛮力,则蛮力一出,真气难以调动。初学时,总免不了精神紧张。精神紧张气易上浮,而动作有力,便是僵硬的蛮力。而太极拳讲不用力的意思是,不要使用蛮劲,不要僵硬。
所谓“松不可过”,过了就是懈,那又容易变成瘫,就像车轮一样,一旦轮子过度 松旷开,便发生摇摆。必须从“圆”字中来找圆活而不乱摆。
如何做到这点呢?需要经过多年的磨炼,不用蛮劲,练的时候不图快,而是按照太极拳的理论去做。“松本身就是自然”,所以说:“练拳如走路”。人从小习惯走路,所以初学就能自然地将其融入实践中。
慢与快
初学者往往因为急于求成,对速度要求较高,但这种急躁实际上并非好事,因为它容易导致气易上浮、精神紧张,使得动作失去柔韧性和稳定性。在学习任何技能或运动时,都应该先慢慢来,以确保技巧的正确掌握,然后再逐渐加速,这样既能够保证安全,也能够提高效率。当我们学会了一种新的技能后,再加速进行训练,就能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水平。
柔与刚
人们常说太极是以柔克刚,但其实,它既包含柔也包含刚。在应用技击方面,它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结合,即通过柔顺的手法引导对方,让他们自己倒下,同时保持自身力量集中、整合。这一点可以通过陈鑫先生《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的描述理解,他曾说:“周身上下无处不太极,可以挨着何处何处击。”
意与力
行动始终受到思想支配,而在进行太极运动时,这种思想被称为“意”。这个概念并不仅限于空想,它是一种具体可操作的心理活动,是对打击艺术的一种深刻理解。在实践中,将这一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即利用心灵去指导身体,使其呈现出一种内在协调统一的情景。如果能将这种意识融入日常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其作用远比单纯肉体上的锻炼更为深远。此外,在处理复杂问题或面对困境时,要坚持下去,并展现出一种超越一般人的决断勇敢,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坚韧和意志品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