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深入探讨了形意拳在社会中哪个流派更为厉害的议题,通过对上海绵拳历史的研究,我发现这一地区最早传播绵拳的人是孙福海的师父孟光银。据记载,在1920年前后,孟光银带着这门技艺来到了上海,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完善。
孟光银本人是一位清朝镖师,他主要在山东、河南两地走镖。在他的学习过程中,他拜一位经商的老翁学得了绵拳,这段故事甚至被收录在武术家吴志青所撰写的《太极正宗》中的《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据史料显示,当时有一个名叫李瑞九的人家聘请了一位名叫孟某的人作为拳术教师,他擅长的一种拳法便称作“绵拳”,共有八路架式,还有一种两人推手法,用意颇似太极。这名孟某原来是在山东、河南之间保镳为业,富有膂力,尤其善于单刀,其名声很响亮。当时他年轻气盛,以自负其技视同辈,一日携带镖杆投宿於旅店,与同行者谈论武艺,有旁若无人的态度。然而,一位须发皓白的大老翁冷笑不屑于他,这让孟某感到难以忍受,便与大老翁较量,最终却被对方以一种神秘的手法击败,不仅跌倒,而且动弹不得。
这次失利使得孟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见大老翁年纪已高,却能以这种方式击败自己,因此决定当面请求成为他的弟子。大老翁接受了他的请求,但条件是要弃掉现有的职业——保镳,而跟随他去经商。在这个过程中,孟某得到了真正的武功传承,并将这些知识带到了上海,为当地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孙福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学生。他随着老师学习绵拳达八年之久,最终掌握了真传,并成为这门艺术的一员。50年代初期,孙福海迁至兰桂坊并教授绵拳,当他的师傅逝世后,他尊守遗嘱,将此技艺教授给劳动人民,以便他们能够用它来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他不仅保持了原有的风格,也根据地域文化进行了一些创新,最终形成了符合上海特色的“上海样”绵拳。由于收徒众多,被认为是上海绵拳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培养出许多其他著名的地区代表人物,他们共同推广并发展出了更多不同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