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拳,源自佛教的汉族传统长拳,起源于北京潭柘寺。它在那里被第二十二代传人养性大师(俗姓温名仰)教授给了第二十三代传人河北宁晋县的李鹤鸣。在光绪年间,这位养性大师将清拳教授给了李鹤鸣。随后数十年,养性大师在冀中地区广交善缘,使得清拳开始流传开来。李鹤鸣所授的第十四代包括杨重德、杜二滨、刘铁侠等多位高手。
清拳以“一清二静”为基础,它追求一种淡泊无为的生活态度,不张扬于世。这意味着练习者必须心无杂念,在练功时始终保持一种静默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让气和神得到合理地运用。而且,他们还需要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练习,比如没有人的地方,以便更好地集中精力。
这种修炼方式不仅要求内心平静,还要求身体动作庄严肃穆,没有过多的声音或动作干扰。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武术境界,即意、气、力三者的完美结合。
据说,“清静庄严”这一理念与康熙帝御笔题词相呼应,这可能是一种巧合,也可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由于这些原因,人们称赞清拳是少林武术美学与武当秘籍之间的一种独特融合,是京西八十里外燕北丛林中的古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我们知道养性大禅师是这门艺术形式的第二十二代传人,但直到光绪三十四年才正式将其教授给了一位俗家弟子——河北宁晋县的李振鸣(后改名为李鹤鸣)。从此之后,清拳开始在冀中地区流行开来,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总之,清拳是一门结合了内功和外形技巧,同时也融入了禅定和医学知识的一体化实践,它包含了一系列不同的修炼方法,如禅定调身法、大力千斤法等。此外,它还包括跌打损伤治疗以及其他医疗技能,为现代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健康维护方案。(内容来源于网络资料及武林内部信息)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