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深入探究绵拳的源起,尽管具体时间和地点仍旧难以确定,但通过与孙福海之子孙长根、孙宝庆的交流,我得知上海最早传播绵拳的人是孟光银。据说在1920年前后,孟光银来到了上海,将绵拳带到了这里,并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完善。
孟光银原名孟招德,又有别名如孟关宇或孟关雨。他是一位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沧州顺德镖局的镖师,在山东、河南地区行走镖路时,拜了一位经商老翁为师学艺,从此掌握了绵拳。这段历史在吴志青先生所著《太极正宗》中的《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一文中有详细记载。
李瑞九家曾聘请过一位擅长绵拳的老师,他将这门武术称作“八路架式”,并且还有推手法,与太极相似。据说当年孟光银是个气盛的人,以单刀闻名遐迩,他自负技艺,无人能及。但有一次,他在旅店遇到一个须发皓白的老者,那个老者看他不上眼,这让他非常生气想要证明自己的武功。但结果却意外地被对方轻易摔倒,而那位老者的打法竟然像被蛛网缠住,让人无法挣扎。见状,孟光银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便跪下求拜为师。那位老者同意,但条件是要弃掉镖业跟随他去经商。于是,孟光银便放弃了他的职业生活,与那位老者一起走上了贩运山陜之间的小道。
这些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绵拳早期发展的线索,其中对于学习和创造出这个风格独特而又具有实用性的武术方式给予了较为详尽的描述。而由于缺乏更多史料,我们只能推测那个“老翁”是否也就是自创出了这一流派,或仅仅是在某个既定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存在这样的记录,我们至少可以断言,这种类型的内家武术至少在清代就已经形成并开始流传开来了。
根据记载,当时孙福海成了第一批学习这门艺术的人之一,他跟随着教书人的训练达8年,最终成为传播这一艺术形式的一员。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孙福海迁居至兰桂坊,并继续教授这门艺术。当他的师傅逝世后,他继承了遗嘱,将其用于帮助劳动人民防身自卫以及强身健体。这期间,孙福海基于所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最终形成符合上海文化特色的版本。他还向多个人授徒,如孙长根、林根等,他们都成为了上海地区这一风格上的重要传播者。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3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