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秘籍网揭秘:虚实转换是太极拳在自然环境中的第一要义
太极拳的核心在于虚实的分明与转换,这一点被拳谱中详细阐述:“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行走于大自然之中,步伐也需依赖于虚脚和实脚的灵活变换。杨澄甫所传太极十要中指出,分清虚实是太极拳学习的第一步。
“变转虚实要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古人提醒我们,在进行这些变化时必须留心,不仅如此,还需要气体充盈无阻碍。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脊背上的一点转换,这个节点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整个动作流畅或僵硬。
通过长时间练习和对相关理论文章的深入研究,我认为这个关键节点就在脊背上。当前进、后退、左顾、右盼时,都是在不断地改变脚部重量之间完成。这不是简单地靠腿力量向前或向后,而是在内劲(贴脊之内气)的引导下轻巧地将脚抬起,这符合“意气君来骨肉臣”以及腰带四肢运动原则。
“意气要换得灵”,这是通过多年的练习感悟得出的结论,以及近年来的理解。这个“灵”并非易事,它要求松弛而非紧张。郑曼青老师曾说杨澄甫每次练拳之前都会喊几十声“松”,李雅轩老师提倡的是“大松大软、大开大展”。这正是强调这种松弛状态的重要性和难度。而且,只有真正掌握了松,那么整个动作就会变得轻盈自如,不再有任何阻碍。
在行拳时,我们应该用意和气来操作,而不是用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动作就不会生硬死板,而会显得更加圆润流畅。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外家武术的一个标志。
当我们实际应用自己的身体力道进行训练时,“体用何为准?”答案就是使用意气作为主导,并让骨肉随之行动。“意气君来骨肉臣”,这是运用最为关键的地方。在这里,用意而非用力的原则至关重要。因此,当我们谈及实现理想状态——使全身百骸九节都能随着腰部移动时,就必须始终保持这样的意识。
接下来,我们可以具体分析如何操作:
首先,上一步骤开始放松双足,但并不只是轻触地面,而是从涌泉穴到百会穴再次放松,然后落地产生无穷弹力。此同时,与脊背相贴的是内劲,当双足离开的地面瞬间,即发生了一个关键性的变化,由贴脊之内劲轻轻提起。我称之为使用意念产生内部空旷,使其成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反弹力,同时把所有重量压到了另一只稳固在地面的脚上,空余的一只脚完全没有承受任何重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最大承载能力。但此刻,却又迅速回到最初状态,如同踩薄冰,没有任何抵抗感。这是一种从实际到潜移默化,再返回实际循环往复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阴阳鱼般互补共生的关系,其中每一次行为都是由另一个行为推动,其联系密切而无缝隙,无始无终。
然而,有些人可能好奇怎么样才能获得这种贴在脊背上的内劲?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精确控制第一个姿势完成之后立即进入第二个姿势的时候,将全部关节释放,让腹腔净化以便更好的吸收真氣,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身体协调工作。当你准备好进行下一步操作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因为你的整个人类肌肉系统都正在等待着按照你的命令去行动。而这个命令来自哪里呢?来自你那纯粹的情绪驱动者——你的情感支配着一切物理活动。你感到什么样的感觉呢?那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情绪高潮,是那种能够跨越物理界限,使你甚至忘记了存在的事物。一旦达到这一点,你就可以自由操纵自己的身体,就像是一个舞者一样优雅自如地穿梭在空间里,每一次手臂挥舞,每一次步伐迈出,都像是自然规律一般完美无瑕。那时候,你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某种神圣境界,也许不能立刻言语表达,但我相信它一定令人惊叹不已,而且它必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问题,因为想要维持这样一种状态永远是不容易的事情。不过,我敢打赌,只要继续努力修炼下去,最终还是能够达到的。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