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秘籍9000部学练太极拳的数据驱动实践

太极拳,介于道和艺之间,在内不在外,要以有处揣其无,以虚处度其有。如同画家随手画画,构图笔墨并不是刻意安排,而是一笔便意趣盈然。但达到这种高境界非一日之功,如齐白石画虾。

齐白石老人63岁时画的虾,外形很像,但虾的透明感还表现不出来,虾的头胸还不浓淡适宜,腹部少姿态。到了66岁,画的虾身已有透明感,头前端非常坚硬,表现了虾的硬壳,腹部关节中间拱起,更显得有利。大约70岁时,他才进入化境,将虾描绘成透明、游动、活生生的存在,每个细节都传达出了生命力。

关于太极拳的练习,有郝为真先生这样说:“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不敢有一丝松懈;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可以自由漂浮;第三层,则身体轻灵,如行走江湖,无所畏惧。”杨澄甫宗师则言练拳之境界:“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学习太极拳需全身松开,不尚拙力、中正和顺、稳静安舒、轻灵圆转,只求神行。要做到思虑全无,一心空空洞洞,就能达到忘我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文化较高的人东看书西看书,他们总想通过书本找捷径。但李公雅轩先生却告诫我们:“打拳要放松放软的打”、“打拳要想着我的样子”。

李公雅轩先生将太极拳分为五级劲:硬劲、僵柔势、松沉势、轻灵势和虚无势。他提醒我们,“硬势不如僵柔势”、“僵柔势不如松沉势”、“松沉势不如轻灵俨”、“轻灵俨不如虚无俨”。这正是对太极健者的严格要求。

郑曼青先生在50年后终于悟到“松”的道理——把这个字理解清楚,就是好事。这需要一种特殊的心态,让每一次动作都像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阻碍。罗邦桢曾请教郑曼青先生如何在美国教 太极,他回答:“要注意 松。”这是通往高深武术世界的大门钥匙。

李雅轩提出“松软是太极拳宝贝”,强调必须大、大,大量地进行训练,使整个身体变得既坚固又灵活,这种感觉就像用气布满全身,让每一个关节都能自由活动。这就是他所说的伞撑开法,即收缩与展开之间平衡运动。

吴图南也指出,“太极秘笈八段九节”,只有真正把这些点全部打开才能称之为熟悉。此乃修炼中的关键。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那么你的努力可能只是浪费时间。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大量数据分析,你就可以更精准地掌握这一艺术,从而实现自己的修炼目标。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