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源自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其最高境界是虚空无物的感觉,让对手看得见却摸不着,抓不住,打不上。要达到此境界,不仅需要深厚的武术基础,更需尊师重道追根溯源。
李公雅轩先生曾拜杨澄甫宗师为师,并遵其意于1914年开始学习太极拳。十八年后,他深得杨家拳神髓,以散手见长。在他的床边墙壁上总是贴着他亲手用毛笔写的字:“要经常想杨老师打拳、推手的样子,功夫才会长进。”然而,即使有明师指导,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掌握太极拳的精髓。
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乾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最终,他理解了这种大松大软并非软塌塌或懈怠,而是一种以神气鼓励身势,使其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
练习太极拳时,要全身松开,无论如何,要放松。这一点我(郑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不只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此外,还有吴图南先生提到的“松八段九节”,在练习架时把这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極拳的关键。
罗邦桢在去美国之前特地向郑曼青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回答他:“要注意 松。” 后来罗邦桢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只是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
李雅轩在《太極劍隨筆》中提出“鬆軟是太極劍中的寶貝”。特别强调練習時應該鬆,而且應該大鬆,大到周身毫無拘滯之力、大到兩臂如繩子吊著重物般輕盈。大到身勢鬆得軟若無骨,但這種大的鬆,是通過神氣將身勢鼓勵起來,使它動荡起來,有強大而又靈敏的一種柔韌力。
最后,我们可以从孔子的琴学故事中获得启示。他跟乐官师襄子学古琴,一首乐曲练习了十天,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可以弹新曲子了。而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掌握这首乐曲的心意。一切艺术和技艺,都需要时间和耐心去琢磨、去体会,最终达到内心所求的地步。而对于武术来说,更是一项修炼身体、精神的大业,它要求我们既要有一定的技术底蕴,又要具备足够的心性修养才能行走其中。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11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