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日常中李胜花和吕春亭展示了适合自学的武术中规中矩练太极

一、规范是练拳的起点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很多人忽视了规范的重要性。根据我的观察,存在三种常见的情况:(一)初学者由于动作不熟悉,无法准确掌握动作要求,因此失去了规范;(二)相对经验丰富的人未能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最终形成了习惯性的错误,使得规范再次被打破;(三)有些人没有阅读相关书籍,不重视规范,只随意进行,从而在多年时间里形成了顽固的错误动作,这些都导致了规范的丧失。显然,后两种情况是阻碍太极拳规范发展的严峻障碍。在没有规范的情况下,我们将失去太极拳本质特性的养生、技击和艺术功能,因此,无论何时,都不能轻易放弃太极拳中的任何一个规定。

二、从基础开始做起

基础规定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必须学习并掌握重点,也是练习多年的武术爱好者需要不断锻炼重要内容。所谓基础规定主要指的是太极拳对于身法基本要求,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这听起来简单,但真正把每个要点都精通到,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贯穿始终,这一点并不容易。例如,当我们做出手势前举或下蹲按脚时,都必须遵循沉肩坠肘原则,即先松开肩膀,再垂直放下手臂,并且当臂部到达最高点时,肘尖必须朝向地面。而当我们低头压迫或坐倒的时候,则应该先松开肩膀,再垂直抬起手臂,以保证落下的手腕保持平行于地面。此外,还需要注意气息下沉和百会上提,以便形成一种拔力的感觉。

此类规则同样适用于其他所有套路,每一次移动都应按照这些细微之处来仔细琢磨和深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基础,并培养正确的习惯。

三、推求至细微之处

杨澄甫老师曾经告诫过,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这意味着我们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要追寻几个方面:

研究弧线规律性

太极拳并非圆形,而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地球形状,其内涵决定其方向角度以及起止点与终点。因此,它们遵循一定规律,有章可循,而不可随意改变。比如“搂膝拗步”,这既包含攻防双重意义。一只手从体前侧向后摆,然后经耳侧转向前进,最终达到鼻端位置,被称为攻击姿态;另一只手则经面部向腹部靠近,然后经过膝盖前方绕过而过,最终停留在大腿外侧,被称为防御姿态。

完整性研究

每个有效的一招都是由几部分组成,可以分解为几个分支式,如揽雀尾这一招包括掤捋挤按四个部分。当练习这一招时,只有完成每一个分支式才能保证整个动作完整无缺。

内含技术探索

技术内涵不仅表现在外形上,更包括内心层面的哲理,比如神不离远专注于一方,用意不要用力使劲,以及以心引气以气运身等。这意味着除了要学会外观上的标准,还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其中蕴含的心理状态,使得行动符合内部逻辑,从而提高实战能力。

四修正架子提升水平

过去老师们传授技艺,不仅教导如何构建架子,还教授如何拆除架子。如果今天遇不到名师指导,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互相之间自我检查调整自己的架子结构,其中一些关键原则,如中正、中收、中沉、中悬等需要通过互相查找引导指正来修订;另外一些原则,如放松入静用腰发力等,则需通过反复训练自己找到感觉进入门径。

总结来说,没有符合严格要求的架构,就无法展现出纯真的武术风范,所以纯真的架构才是展示武术本真面目的基石。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