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背景下李胜花和吕春亭一起练习太极展示了他们对武术传统的尊重同时也反映出尽管某些网站可能禁用武

一、规范是练拳的起点

在我看来,太极拳中有三种常见的失去规范的情况:(1)初学者因为动作不熟悉而无法准确执行动作要求,从而导致规范被忽视;(2)较为熟练的练习者因未能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最终形成了固有的错误,使得规范再次被破坏;(3)有些人根本没有阅读相关书籍,对规范持无视态度,随意行事,这种行为会在长时间内形成顽固性的错误姿势。显然,后两种情况都是影响太极拳规范严重的问题。若没有明确的规范,就难以谈论太极拳如何发挥其养生、技击和艺术等功能,因此,无论何时,太极拳中的规范都不可或缺。

二、从基础开始做起

基础规定是初学者的必备要素,也是多年修炼过的人士需要经常加强锻炼的重点内容。在这里所指的是对身法基本要求,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屈膝落胯以及气沉丹田等。虽然这些似乎很普遍,但真正掌握每一个要点,并能够将其贯穿于整个套路中并非易事。例如,在起势阶段,我们必须先沉肩,然后再举臂到达终点时肘尖应指向地面,这便是在举手阶段实践沉肩坠肘;下按时则需松肩垂肘,以此为依据落手,即实现落手中的沉肩坠肘。此外,还须注意气息下沉与百会上领,以达到拔之势。这就像其他所有的一式一手,都应该仔细琢磨并深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打牢基础,形成正确的习惯。

三、把动作细节推究至微妙之处

太极拳的手法非常精细,其规则也追求至微妙之处。杨澄甫曾教诲:“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这意味着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推求呢?笔者认为,要根据太极拳规则特性至少探索几个方面:

研究太极弧线规律

太极拳既非圆形亦非直线,而是由简单弧线构成,其圆弧运行始终无端,却又有序,有条不紊。而实质却是一系列内在劲力的循环往复,因此,每个招式都有一定的章程,不可随意妄为,如搂膝拗步这种攻防兼备技巧,一手经体前向侧后摆出,再经耳侧向前推进,当到达终点食指即抵鼻端,是攻势;另一只则经面下落腹前继而经膝前搟过大腿外侧,是防守同样如此,每个圆弧走向必须通过反复练习,让心知肚明方可守住规矩。

研究动作完整性

每个功夫招式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可以分解开来成为几个分动式,如揽雀尾这一招由“掤”、“捋”、“挤”、“按”四个部分组成,大多数招式也是依据蓄发之间变换产生分动式。在学习新招时,只有完成每一个分支部位才能保证整体行动完整,所以不能多做也不能少做,这就是“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

研究技术内涵

太极技艺蕴含深厚技术意义,它展现于技击性和哲理性。这包括外形上的三节相照、三尖相对左右对称,以及前后对撑上下对拔守中用中的同时还包括内部要求如神不外驰专注一方,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劲到的以及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等,这就要求学习者既要掌握外形,还要了解其技术含义,使得习练过程从表层进入更深层次不断提升。

四、中正修订提高水平

过去名师们传授方式不仅教授架子,还教导学生拆架子捏架子。这对于提高架子的质量至关重要。不过现在虽然找不到能拆解架子的名师,但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理解进行自我修正与互相引导。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些关键标准如中正收臀沉肩垂肘悬顶放松入静用腰发力等这些都需要通过自我反复训练最终找到感觉才行。

总结来说,没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手法就是一种混乱,而符合规定标准的手法才是纯真的形式,只有纯真的形式才能展现出真本色。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的精神状态得到提升,那么我们必须坚持遵循这些古老但仍然有效的原则去进行自己的日常训练。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