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的实践中,人被分为三圈:内圈、中圈、外圈。这些圈是为了限定人的动作范围,因为历史验证了,人的有关部位不能超出某个范围,否则就会遭受损失。三圈都是以自身的中轴为圆心的同心圆。内圈是从肩宽开始;中圈是从膝盖到哪儿那儿就是;外圈是从脚尖到哪儿那儿就是。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三环的划分,不以肘、手为准,而是以膝、足为准,而且含有一个意思,即中、外环的大小是不固定的。不少练习者注意到了不能出环规矩,但还是会出现出环的情况,其原因就在于中、外环不是按照下盘来设定,而且错误地认为自身的中、外环大小是不变的。
例如,在走架的时候,如果架子较低,膝和足之间距离更远,那么这时候中的大了,这时候只要保持直身居中,就不会让肘容易出现在中环之内,也不会让手容易溜出去成为外环。如果到了推手的时候,当站得高时,中心距就小了,如果还按走低架时那样做,那么手和肘就很容易超出了规定界限;只有等待推手需求上步,使步子大起来,让整个动作范围扩大起来,然后才能使得手和肘随之扩展其动作范围。
我所见过许多图书中的示例,都将当时的手臂伸平时位置作为标准,这种划分导致习练者误以为这个区域固定不变,因此在步伐缩小的情况下,一旦发现自己已经超出了边界,却意识不到这是问题所在。如果只笼统地划定说肘膝即可视为内部,大腿及以上即可视为外部,则不仅没有提及关键点,更依赖于习练者的自行分析总结摸索,从而提高速度变得缓慢,并且难免犯错。
这一问题虽然简单,但很多人仍未能察觉,对自己的训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招鲜吃遍天”,这样的说法虽然美好,“一招鲜吃遍天”却往往意味着缺乏基本技术,只能凭借偶然机会获得成功。而对于那些掌握正确太极技巧的人来说,他们能够根据对方出的招式灵活调整自己的防御或者进攻,从而避免陷入困境或获得更多优势。
太极拳中的“俯肩一靠破铜墙”这样的描述,有些人可能会误解成可以前倾后仰,以此作为攻击对方的一种方式。然而这样做实际上只是违反了基本原则。一味追求技巧上的表现,而忽略了身体姿势与稳重性的重要性,最终只能导致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摔倒等。此刻,我们必须记住,每一步每一次移动都应该基于稳重和控制,没有任何突破点。这才是我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不出框”。
如果我们遵循正确的三层结构,在进行走架推手的时候,不要轻易离开我们的安全边界,对方想要发起攻击就会显得更加困难。而对于那些严格遵守这些原则的人来说,他们拥有更多对抗策略,可以有效应对各种情况,从而使他们更加接近胜利。在陈中华大师的话语里:“不要给对方机会,就是功夫。”这句话正体现了通过坚持基本原则并不断提升个人水平,可以达到一种无形但又深远效果的情境。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到,无论是在实战还是在训练过程中,都应该始终坚持这种理念去锻炼自己,使每一次尝试都带来新的收获。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