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藩探究武功名称大全之平准枰准和秤准的演变及其自然由来

在古代,测量水平面的工具称为“准”,如水面所示的标准平面。《汉书·律历法》中解释了“准”的用途:“揆平取正也。”同时,“准绳”则是用于测定平直的器具。《吕氏春秋·分职》中提到:“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木结构房屋多见于古代建筑,木匠们常使用水平尺和准绳确保房屋结构的水平与正直。

"立如平准"这一表述强调在练习太极拳或打手时,要保持身体的均衡和中心,以气沉丹田、虚灵顶劲,避免偏斜。这要求练习者像车轮一样转动,引进落空,从而获得机制和势头。

1852年,武禹襄携带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抄本返回永年,并将其赠予亲友。当时这些传抄本大多标注为"立如平准"。然而,在1881年出版的郝和版(又称老三本)中,将此句改为了"立如枰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首先,这并非笔误,因为李亦畬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对文字严格要求。在清代科举体系下,即使有一点笔误,也可能导致文章被否决。而且,《老三本》是李亦畬晚年的精心作品,不可能出现笔误。

第二个版本中的“枰”字含义更广泛,它不仅指木器之平,还包括门户、闻、护等概念。“枰”,根据《说文解字》,意味着物体之上下相对应,可以理解为物体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单纯地指水平面。此外,“枰”还可以代表一种关联或联系,比喻外界的事物通过某种方式影响内部事务,如敲门的声音可被内人听到,因此它蕴含了一个动态过程:从外部传递到内部,再反馈到外部,是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情形。

第三个版本中的“秤”字,则来自于现代词典。在1915年的《辞源》中,“秤”的定义是衡量重量的器具,其中包括天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更多地使用小型杆秤来称量微重物品,而不再依赖大型天平。因此,用“秤”一词替换掉原有的“构造”,既保持了最初意义,又符合时代发展所需,更能适应现代实践需要。

总结来说,“立如枰准”这句话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意境,它强调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身心的一致性,就像门户必须保证开合无阻一样,这样的理念与太极拳追求的是一致性的道德观念相呼应。而后来的修改至"立如秤准"则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实际需求,同时也更符合物理力学原理,使得这个概念更加普遍化且实用化,从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太极拳背后的科学道理。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