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羽不能轻易掌握的修真功法秘籍仿佛拥有9000部宝贵之作

修真之道,非一日可成。幼时家贫,无书可读,偶得《周易本义》,如获至宝。但久玩其文,未能窥透其奥秘,因此转向中医求解,又习太极拳,流连其中二十余载。太极拳乃遵循易经法则,从万千技击动作中选取精华,每个动作不仅有练功与技击之意,还含《易经》及儒、道哲理。

自露禅祖师打响太极拳名号后,各门派秘笈纷出,而好事者附会著书,使人望而却步。在此混乱中,我们该如何取舍?如逸文书局出版的《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提供了许多新发现,但数据真伪难辨,让专家学者时间来处理。

我们应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些数据是否能指导我们练成上。或有人说:“书中都会留一手,不可能让你看书就能练成。”其实不然,只要经过“入门引路需口授”的阶段,不保证你看书就能练成;但可以知道可否按他说的方法去练。然而,大部份数据都是大家熟悉的,最大的不同是作者和时间,以及少量丹道与太极拳论述;令人难以认同的是著者的修炼至丹道相接论点,即使与所提供的数据抵触。

尽管著者主张破除门户之见,但阴阳相济论述充满门户之见,即王宗岳先生“一羽不能加,绳虫不能落。”用语皆遭牵连。杨家太极拳与陈家的最大不同,是抛开了陈家的阴阳相济练法,从虚静入手,使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在拳中实现。

陈清平先生歌诀提到:“极柔极刚极虚灵”,蒋发先生也说:“觔骨要松”。杨家的论述里,一柔生刚,是身松体虚的表现;至柔目的,在求得绵里藏金针,所以才会说:“不松不是太極”,要一松到底。这并非对阴阳相济认知的一种否定,而是一种不同的理解,与蒋发先生内容相同,但分左右手处理问题尚待考证。

王宗岳先生“一羽不能加”表达了听劲及化劍,这同样见于王柏青先生《太極丹功要術》中的形動而神靜、意會而勢靈。而杜元化附件内对至道的说词,被著者完全忽视,将“一羽不加至道藏”解释为来自《道藏》这部書,這種混淆視聽令人難以接受。不知為何著者如此做法?

最终,我想问的是,对一个学了太極套路却未炼成的人来说,那些关于高深莫测、武侠小说般的描述又该如何评价?亢仓子言虽不可思议,却是天人合壽基本條件之一。而最新科学研究显示氣即共振能量,是血液循环原動力。一年有24節氣與對應物候,有助於認識外界對自身影響。此外,《老子》、《庄子》等古籍亦提到天人合壽,並且存在內脏、三焦、中脘等概念,可證明這些觀點並非空談。在现代科学角度下,我们仍需探索这些古代养生智慧背后的科学原理,以期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类健康与寿命水平。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