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传统武术艺术之一——心意拳,以其独特的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武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个拳法起源于山西蒲州姬龙峰,创始人约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享年八十有余。这位先生以枪术为基础,创造了十二大势,将枪法转化为了拳艺,使得心意拳成为一种特殊的内家拳。
心意拳在河南发展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支,即十大形或守洞尘技,这个分支由马学礼创建,他是马兴外甥,也是洛阳马坡村人。他的师父是南山郑氏,虽然他所传授的是回族人的武艺,但外界很难接近他的门庭若市。他的弟子包括马三元、张志诚、以及后来的李政等。
马三元被誉为“神拳”,据说当时与之较量的人死伤不下数十人。他留下的四把捶,即二十八式至今仍在河南省中部流传着。
张志诚则是一个严谨的人,他只传给外甥李政真传。在周口地区,有一段关于张聚和李政之间友情故事,他们共同经营斋馆业,并且秘密授予对方武艺。张聚之后将这套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外甥买壮图。
买壮图出身于鲁山县西关黑虎桥,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物。他精通的心意四把捶后来又简化成四手技巧,现在广泛流传。在他的一生中,他收受众多学生,如安大庆、袁凤仪、丁兆祥等,并对他们进行了系统的指导。
丁兆祥则是一位来自河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清真寺阿訇的人物,因为一次偶然机会,他遇到了买壮图并拜师学习。在丁兆祥之后,这套技艺被他的外甥吕瑞芳继续继承并整理成《买壮图式心意四把捶》文稿发表。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还有卢嵩高、三台宝鼎等名家,他们都对心意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这门艺术更加完善和普及。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历史人物也参与到这一文化遗产中的保存与发展中,比如刘万义、权天才等,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