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网上视频中太极拳名家郑曼青的盘架技艺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从起势到收势,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好像长江大海一样滔滔不绝。他的拳式无缺陷,无凹凸,无断续,一气呵成,让人感觉一举动周身轻灵,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内观神意气,外看筋骨皮,气势、神韵俱佳。这为我们学习传统太极拳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太极拳中的每个拳式由多个拳势组成,如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中的“揽雀尾”由“左掤、右掤、捋、挤、按、向前推、后坐推”七个拳势构成。这些拳势体现了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和技击与养生的变化。在练习过程中,我们常用“招”或讲用“式”,实际上都是通过不同的拳势来完成的。
浦汉健老师曾说:“太极散手之秘在于‘用势法打人’!”白旭华老师也指出:“杨家自己练,与教别人练,在方法上是不同的。杨家自己练的是要‘勢’而不重‘式’!这才是内家的根本。”
有些爱好者可能会在盘架时,上一个动作还未完全结束,就急于开始下一个动作,这种状态称为“稀里糊涂”。这种方式虽然看似连贯,但实际上没有达到真正的武学奥义。“稀里糊涂”的状态并非符合太极武学的要求,而是缺乏对武功体用之法和武学内涵的理解。
正确地进行盘架需要借助地面的反弹力和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运动,以达到一种如水流般顺畅自然的情形。如果没有这样的深层次理解和运作,那么即使模仿表面上的动作,也无法达到真正的心静体松与周身协调。
有的爱好者可能会认为内外微妙变化的定式是一种停顿或劲断,这可能是个误解。实际上,这些变化正处于化劲发劲蓄劍状态,是一种忽隐忽现连贯变换,比如小成阶段中的“搂膝拗步”、“搬拦捶”,细心观察便能发现松肩坠肘等一系列改变,以及精神贯注,不断保持一种似水似风云之情境。
如何识别是否存在停顿或者劲断?例如,在小成阶段的小圆圈步骤,“松肩坠肘”会让右臂下沉,“含胸拔背”则使胸腹略有弧线变换,“松腰塌胯”让尾闾稍低,“气沉丹田”带脉微鼓,则可明显感受到身姿下沉与眼神跟踪(但不要过分刻意)。当定位将尽,有一股如同水流云游般无穷尽量感受时,如果没有这些相应变化,那么这样的定位就可以被认为是停顿或劲断了。
因此,对于那些想学习高级技巧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强大的基本功基础,然后才能逐渐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而不是盲目模仿高手,更不能忽视基本功建设,因为这是所有高级技能发展的基石。此外,还需明白不同阶段对于"形式相连"及"形式有力量"所蕴含的一致性,并且掌握如何运用腰部作为中心点,将整个身体连接起来形成完整而稳定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