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荣浅释古代武术训练方法与内劲力的物品探究

我常见有人将“劲”与“力”混为一谈,认为它们是同义的两个说法。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实际上,“劲”和“力”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对于习练武术的人来说,他们会逐渐体验到“劲”和“力的不同理念,无论他们修习的是内家或外家武术。通过实践,他们开始理解两者的自然界限。在练习内家太极拳时,拳师们也会在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极限内劲”,这是太极拳中的三个核心要素之一——内劲、速度和技巧。

所谓的“内劲”,是指一个独立系统内部能量的大小,而在特定时间点达到该系统最大能量水平称之为其当下的“极限内劲”。一个人随着练习而不断增强的能力就是这种概念的一个体现。此刻此时,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极限值,并且可以通过个人意识来控制是否完全释放出这些潜能。

相反,“力”的概念涉及两个以上物体(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如碰撞、压迫或拉扯等。当两个物体发生作用时,就会产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立关系。这意味着外部力量对另一个独立物体造成影响。而这两种力量总是成对出现,方向相反,大小相同。例如,在人与人的打击场景下,有一个发动者施加力量,而对方则以反抗力作出反应。

人们经常提出:“我自己打自己算不算是一种力?”这就触及了我们探讨的问题,即如何定义整个系统及其部分组件之间的关系。如果将自身视为单一整体,那么无论双手收缩还是伸展,都被视为一种由内部驱动的"内劲";如果将身体分解成五个独立部分,则每个部分都表现出向内部冲刺或向外拉拽的一种"外部冲力"或"拉拢力”。

褚桂亭大师曾说:“现在技术不能讲了,一提打人就不得了,其实拳就是打出来的……如果技术不能写,攻防不能讲,劍还总可以讲嘛。”他的意思是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自行练习的是一种纯粹的心灵锻炼,是为了找到那种不可言说的本真感受,而不是为了攻击他人。大师强调的是,当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体系进行自我锻炼时,他所努力追求的是一种能够在必要时释放出的稳定、高效能量,这正是所谓的心灵劳动,即自我训练中培养出的真正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内劲"衡量的是系统内部能量大小;而"外力"则描述了从一个系统传递给另一个系统后产生效果的事实。不管两者传递相同数量级别的情报,其实际效果仍然取决于交互碰撞后的缓冲情况(即减速)。

太极门派中的修行者旨在使得自己的技艺达到如此高超,以至于任何时候都能够迅速有效地释放正确比例的能源,使得对方难以抵御,同时又不会伤害自己。这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磨砺心性,以持续提高自己的潜在能力,为此提供新的平台。此类训练可促进短时间、高效率输出大量能源,或许称之为短暂但强烈的一次爆发;或者长时间低效率持续输出较少能源,但最终导致更大的威胁。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短暂高强度释放容易引起严重损伤。

长期低强度输出虽然安全,但难以达成重大破坏效果。

这个观点揭示了一般规律:短暫但猛烈一次爆发通常伴随巨大的减速度,从而产生更多压倒性的力量;另一方面,如果你的推进慢悠悠持续进行,你可能无法取得那么大的影响。但你却增加了对方应付突袭几何倍数移动距离并尝试挣扎逃脱潜藏威胁的手段,从而削弱它对你的威胁。一旦成功,你便拥有优势并转变局势,让敌方处于明显不利位置。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运动员竞技准备前都会选择采用快速启动模式,因为它让他们获得竞争优势并迅速掌控比赛节奏。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