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的闽越古都,有四位儒士携手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但因朝廷昏庸,他们未能如愿以偿。于是,这些学者们遍访名山古寺,致力于文艺和武术的修炼。在那里,他们学习了一套源自唐代梨山老母八女徒弟传授的内家拳技,即著名的七种拳法中的鸡、狗、鱼、儒四门。这四种拳法融合了上、中、下三路打法,象征着天地人和谐之美(金鸡报晓代表天,狗顺地势代表地,儒士代表上人,鱼游阴阳代表和),并将老子的哲学思想,如“无为而治”、“有无观”、“运动变化观”、“动静观”以及“虚实观”,融入其武学之中,为其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儒家拳。
儒家拳以“无极生太极”的原则为基础,无极指的是静止,而太极则是动态。太极转化为两仪,一体即心眼,再转化为四相(指肢体),最终演变成八卦。这个过程基于变化论,每一个姿势都是整个阵营的一部分,以气引导力量,从根本上发力,同时保持身躯与步伐的一致性,上下一体。他们练习一种称作鸡步的脚法,其中双腿弯曲,膝盖向内收缩,将股部提起,并且行走时保持直线,不断前进并展开身体各个方向进行翻滚,就像阴阳鱼一样自由流畅,没有固定的缠绕或击打模式,而是在缠绕中带有击打,在击打中又包含缠绕。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手式——儒手,它能够借助对方力量落到地面,又可以从天而降,用犬腿攻击,对方不由自主进入一种自然而然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状态。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0
2025-01-15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