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咏春拳与永拳:揭秘世界上最凶狠的武术之旅
近年来,一些作者在国内多家武术杂志发表文章,坚信咏春拳就是永春拳,并且自信地列举了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但我在拜访了广州、佛山、古劳和香港等地多位咏春拳高手,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这两门武艺实际上有着不同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谈谈咏春拳。由于过去咏春门派选择弟子非常严格,所以大部分内容都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而不是用文字记录下来。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说法是,在清朝嘉庆年间,少林五枚法师云游四方,最终定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白鹤观。在那里,他与当地豆腐店主严二二父女建立了深厚友谊,并将武技传授给了严二女——严咏春。严咏春不仅技艺精湛,还不断研究,她看到蛇和鹤相斗的情景,从而悟出了以快速变化的手劲为核心的独特打法。此外,她还吸收了福建永春县方七娘白鹤派中的“龟背鹤身”和“坠肘”以及宗鹤拳中的“三角步”,并结合蛇鹤斗姿形成了一套以手腕变动为主、以中线原理和箝肘为攻防核心的独特打法。她总结出一系列技术理论,如“来留去送,以静制动,柔化刚发,逢甩必冲;上失下取,无影破中,提防偷漏,制敌于凶;身转手转,动作齐同,意到眼到,不忘前锋;先发制人,因时而攻”。这种打法不依赖于力量,而是依靠策略,这使得她在当地赢得声名,并将其传授给丈夫及粤剧演员黄华宝等人。这门功夫最初没有名字,只是在纪念爱妻后的一个偶然事件中,被命名为“ 咏 春 拳”。
根据长桥能运气短桥能自保”的原则,“短桥窄马擅发短劲”成为该派的一大特色。而 “吞吐浮沉、二字箝阳马”的身体姿态也是标志性的特点。这个系统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学习气功,即 “肾气归元”。第二阶段包括入门十二式如子午拳、独龙拳等,以及三套基本打击方法。此外,还有一套六点半棍、一套两仪棍、一套八斩刀(又称双飞蝴蝶刀)。
至于永青韵,则来源于福建泉州少林寺里的永青殿,是当时进此殿的人所习用的南派内家风格,全称应是“ 永 青 韵 少 林 拳”。至善禅师作为该殿中教头,将长桥大马改成了小四平马。他根据自身多年的实战经验,将这些技巧融入自己的训练体系。当年南少林寺各个殿堂所教授的技能并不相同,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众多流派。
另一种说法指出,当清廷烧毁少林寺后,一位叫胡惠乾的人曾避难广东,并在西关城外医灵庙前的田心坊西禅寺处传授这套功夫,使它流传到了民间。
综上所述,这两种武术虽然都来自中国,但它们各自有着独立的地理文化背景,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地域的心血结晶。这正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地理文化遗产,也让人们对中国古代 武学艺术更加充满好奇与尊重。在追寻最凶狠武器的时候,我们应该珍视每一项历史遗产,每一次创新的尝试,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