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术资料网上,我们可以看到福建南拳的渊源、流派和特点被广泛讨论。作为一门深受社会喜爱的传统武术,南拳以其独特的形意结合、朴素明朗而激烈的拳势赢得了人们的心。
南拳以形为拳,以意为神,注重关发气和内外呼吸,这使得它在执行技巧时具有极高的效率和威力。与其他武术相比,南拳上肢动作较多,短打擒拿技巧突出,同时脚法偏低,步法稳固,并且常见于窜蹦跳跃、跌扑滚翻等动作。
发力时,它强调腿、腰、臂、指之间的一气贯通,从腰部和腿部积蓄力量,再通过肩膀和手臂释放出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会发出喊声助力,还会利用气息辅助各种动作变化,因此有“吐声须开声”的说法,也体现了“气与力的合”理念。
关于福建南拳的渊源,一方面是来自官方,如宋代皇族留下的太祖拳,以及少林寺僧兵对抗金国战争后遗留下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少林寺僧侣参与泉州地区反清斗争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此外,由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到的嵩山少林寺僧侣参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也增添了一份历史色彩。而泉州白莲寺与郑成功反清活动也有所关联,这些都证明了泉州地区与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有着密切联系。
从现在闽南民间流传的小林拳来看,有些还保留着佛教元素,如起式中的韦驮抱杵或私藏的地术图谱中出现的罗汉捧经等名称,这些都显示出了这门武术原有的宗教背景。而根据老一辈闽南大师们口述,最早福建内家有八个女徒弟,每人传授一种内家拳,而最著名的是狗法(犬法),其中又分三种:蓬车莲、一狗咬宗、三金交剪,全都是卧式腿法。这一切都展示了福建南拳丰富多彩而又复杂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