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和浙江等省,传统的武术运动——南拳深受人们喜爱。尽管每个地区的发展状况都有所不同,但它们共享着一系列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包括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及注重关发气和朴素明朗的拳法风格。
在执行技巧上,南拳倾向于使用更多的手部动作进行短打擒拿和点穴拿穴操作,而脚步稳固且偏向低矮。在一些特殊的拳派之外,大多数技术并不包含复杂的跳跃或滚翻动作。
当施展时,南拳强调腿部、中段以及手臂之间协调一致的力量流转。这要求发力前先收集并储备力量,并通过肌肉收缩来加强效果。劲道往往从腰部及腿部延伸至肩膀和手臂,并伴随着喊声一起释放。这不仅帮助增强力量,还辅助各种动作的变化,使得“吐声须开声”的说法成为可能,这体现了“气与力合”的概念。
关于福建南拳渊源,一些资料表明它来源于宋代皇族成员,他们喜欢练习太祖拳,这种传统至今仍被闽南人所继承。此外,它也可能起源于少林寺。在顾炎武《日知录》中提到过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僧侣参与抗金活动,也曾组织前往东南沿海参与抗倭战争,因此泉州少林寺与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有密切联系。此外,泉州还有一些白莲教徒参与反清斗争,如哥老会、三点会等,他们利用寺庙作为掩护,从事地下活动,最终导致泉州少林寺被清政府焚毁。
据说十八木人遗址可以证明这一历史背景。而现在流传的一些闽南民间少林拳中,有佛教色彩,如起式中的韦驮抱杵,或图谱中的罗汉捧经、金刚挂腿等名称,都保留了部分佛家术语。这些动作原来自泉州少林寺和尚演练,然后逐渐流传至民间。
根据闽南老武术家的口述,福建内家原有两大派系:内家起源于唐代梨山老母,她有八个女徒弟,其中七种内家拳分别是儒鱼牛狗猴鹤鸡(现存五种),其中狗法又名犬法,是沈月姑所传;鹤法则由方仲公女方七娘所传,不属于这八位女徒弟之一。而外家则是在雍正时期,由铁珠和尚带来的,他曾是河南省嵩山少林寺的大师,在那里的毁灭后逃到了福建授艺。他还有三个师兄弟分别是铁柄、铁云及杨信本(未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