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面前,人们往往漠然置之,似乎感觉自己熟知的事物本该如此而无庸置疑。试想一个拳种的源起为何以一种昆虫——螳螂冠名?面对这样简单的问题,恐怕很难一下子解释清楚。若仅以此拳源,出手模仿螳螂捕蝉为解,也难以敷衍塞责。螳螂拳的产生尽管有它自身的偶然性,但其必然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保持着无法割舍的密切联系。只有抓住螳螂拳产生的文化基础,才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它、理解它、研究它和表现它。不然,我们将怎样像螳螂之形,如取螳螂之意呢?
古时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记述了这个昆虫:“肉食性昆虫,以须代鼻喜食人发能翩翩捕蝉。”然而,这个小小昆虫竟被赋予了多个别名,如西汉杨雄《方言》所云:“或谓之髦,或谓之盯,或谓之芊芊。”
对于这种昔日已成传说中的生物,它们不仅拥有独特的声音,还有令人惊叹的手臂和强大的捕食能力。在不同的地域,它们被称作“巨斧”、“拒斧”,甚至还有“刀娘”、“敷常”、“莫貌”。这些名称透露出它们身上的威力和魅力。
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只昆虫又被称作“天马”。宋罗愿《尔雅翼·释虫二》云:“世谓之天马。盖骧首奋臂,其行如飞,有马之象。”显然得益于它们勇敢且敏捷的一举一动。
那么,在众多名字中,为何统称为“蟷蜣(或译为‘刺蛾’)?”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释虫》语云:“当车不避;故得当郎之名。”可见,“蟷蜣”的名字受到了“当郎”的强化,音谐而意近,不禁让人联想起那场著名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出猎,一只胆大心直的小甲壳类动物用坚硬的手臂阻挡他的车轮,而他却因为敬畏这只小生命而选择回避。这则传说,被后来的人们视作勇士勿忘初心,对抗强权的一种崇高品质。
通过这些纷繁复杂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作为中国武术中的招式还是作为自然界中的奇迹,“蟷蜣”都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尊重。而现在,让我们去探索更多关于这门古老武术背后的故事,以及为什么会有一门叫做“蟷蜣拳”的艺术形式诞生出来,并且如何发展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内家太极套路之一。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5-01-05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