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门派反复探究地术拳秘籍

地术拳,亦称地术犬法或“狗拳”,是福建七大拳种之一,其创始故事相传源于明代闽南白莲庵,由尼姑四月大师所创。至今已流传六代,后由近代宗师陈依九在福州定居后进行了发展和推广。这一独特的技巧演变成难以外传的秘籍,因此被国家体委武术调查组认定为我国稀有拳种。

地术拳既归属宗派,又因地域位于闽中,属于长江以南的南拳体系。从其整套拳路风格分析,它既融入了低桩、扎马、稳实、刚猛等表达力度之要素,又包含动作灵活、多变、起伏飘洒等表达意境之精髓。因此,有人形容它是一个似南非南又似北非北的奇观。但这些描述并不能完全揭示地术拳独有的特色——即其在地面功夫上的专长,这是她灵魂所在,也是与其他拳艺区别的一绝。

2009年,地术拳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2011年更获得国家级保护项目。此外,该打法模仿狗的机警敏捷及凶猛特性,以翻滚扑摔剪奔窜跳钻挂等动作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手法。上、中下三盘融合了快速迅猛的南方手法和灵活多变的北方腿法,使得该技巧尤其擅长于落地发挥制敌威力,如同鱼得水般自如。

此外,该打还蕴含着仿生学原理,以弱胜强、小对大、大智若愚作为主要战略。在实际对抗时,不仅运用反关节原理轻松擒拿对方,还能展现出身手脚配合丰富多样的绝技集结于一身,是集南、中两家的精华,同时也具有柔韧性和防御性的练习方式,对军队训练以及医疗养生的领域都有深远影响。

由于这门稀有的武艺不仅参与国内武林交流研讨,而且已经遍布十余个国家,被中央电视台《发现档案》、《远方家园》等媒体深度报道。此外,随着时间推移,此门艺术也正计划加入部队公安干警训练内容,为社会服务,并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保留古老文化做出贡献。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