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从一开始学习太极拳时,老师便强调每一个动作都要以腰为中心。无论是求教于各位大师还是阅读各种太极拳著作,都将腰作为根本的要求。然而,在练习了五年之后,我发现这个理论并没有清晰地阐述,反而很多人练了多年依然未能理解正确,这甚至导致了一些练习者受伤。
在探讨太极拳的身法时,我们需要明确部位,以裆为中心,将身体分为上半身和下半身,上半身包括胸、肩、头;下半身包括跨、膝、脚。当上半身或下半身扭动时,都应该通过腰带控制肩部,通过胯带控制膝盖和脚趾。但当两者同时移动时,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腰胯的作用。如果我们按照杨式拳中的云手来看,上半身的转动是由腰带控制,而下面的胯部分则不能随着腰部一起转动。这意味着即使是在锻炼中不使用力,但也不能忽视劲力的重要性。如果胯跟随腰一起转向同一方向,那么根部就会移动,从而影响形状,使得左脚带起胯时无法保持标准的平行并步。此时,只有让胯横向拉动,而不是跟随右边扭曲,同时只松开左边,让重心落实到左脚,这样可以形成左右对拉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半身可以扭至130°而不会受到影响。
再如揽雀尾,当两臂向下捋的时候,重心会前后坐实,不再移动,只有扭动腰部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没有用力却又舒适有力。若此刻让胯随着一起扭动,那么脚底下的重量就会摇摆,不仅如此,即使使用力量,也会失去效果。这就是太极拳中的对立统一原则——任何行动都必须伴随相反方向的一种行动,以达到完美结合。
其次,如果我们把握好胯作为方向盘,它们所做出的转弧度决定了整个身体如何转变,如在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上步中,如果不让胯旋转,而只是让腰旋转,那么后腿就难以被引导,要等到胸肩头完全翻过去才能够带出后腿。而外摆角度也会超过45°,直到形成弓步才结束。但如果正确地运用胯,就能轻松地引领后腿,每一步都是以“腕”、“脊”相连,以“肘”、“股”相接,以“足”、“踝”相连,这正是太极拳理想中的正确步法运用方式。
最后,在武当太极剑中的跳步冲刺接马步藏剑等技巧中,有些人在落稳定姿态之前无法达成360°全周运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有效发挥出腹腔区域的作用类似这种腹腔区域发挥良好的技术,如42式拳中的白蛇吐信接独立托掌,以及武当剑中虚步崩剑接转 身独立上刺等技巧,都涉及到了腹腔区域的活动,而非简单地依赖于背部或其他部分。
总结来说,无论何种套路,无论其复杂程度如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与模式。因此,我们不仅要通过身体去体验这些规律,更要用心去感悟和深入理解它们,这样我们才能逐渐走近真正了解这门艺术的心髓,即使还未能达到神仙境界,但每一步进展都是朝那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