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功秘籍口诀:松柔是太极拳的精髓,理应尊崇。但在探讨松柔的重要性时,常有人担忧只强调松会失去紧迫感,只强调柔会丢失刚劲,因此提醒大家练拳要结合松紧,要融合刚柔,以此来达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平衡。从广泛的哲学角度来说,这或许没错,但将其应用到太极拳实践中,我却认为有待商榷。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何为松?何为紧?何为柔?何为刚?即使是练习太极拳的人,也难以一致理解,而且不同阶段的练习者会有不同的体悟。笼统地倡导松紧结合和刚柔相济容易误导人,将生活中的理解与体验搬到了太极拳中,从而造成混淆。
其次,走向松紧结合之路是通过积累纯粹的柔韧力开始。这两种练法若非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便无法展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流畅感和灵活性。在这当中,大多数人依然僵硬,有余,而缺乏足够的松弛感和弹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人们掌握并重视、齐全地修炼软硬,就显得有些过头了。
再者,不论是否练习太极拳,都提倡放松,如做完事后坐着、躺着轻微放缓身心。但这种放松往往缺乏支撑力,没有真正进入深层次;或者尽管如此,却始终基于一种紧绷状态,即关节闭合肌肉仍保持原始粗糙状态。同样,在进行太极拳时也绝对反对僵硬,并要求掤劲坚持不懈,同时维持一定张力,但无论如何都必须基于一种透彻自然且舒适自如的情形。此处所说的“牢固而不宜变动”并非指收缩性的力量,而是一种既有力的又温和自如的手段,是一种整体性的表现而非单方面需求。
由于很多人提出要在实践中寻找这个平衡,他们没有意识到生活中的 松与打击之间存在本质差异。当他们看到生活中过分放纵就会导致懒惰时,他们担心如果仅仅在打击上下功夫,则可能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问题。而实际上,在进行打击运动时,更应该追求的是一种更高质量、更充满活力的放开,而不是简单的一味顺从或完全阻止——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因为它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已经准备好接受更多压力。
因此,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我们都应该重新审视这两个概念,并认识到它们之间存在根本区别。我认为我们应当专注于发展自身内在力量,与周围环境保持距离,用意志集中于自己身上,每一次转换都要注意从最能引发变化的地方开始——通常位于脚底侧胯底部——然后逐渐扩散至整个身体,从一个静止点开始,一点一滴地扩散至肢体各个部分,使得每一次动作都是由内而外自然流露出来。此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摒弃僵硬化身,将所有障碍消除,使得每一步都是顺畅自然的一步。
然而,由于大多数人对于这些概念还没有足够深入的理解,因此很容易被错误观念所迷惑。如果能够正确把握这一点,那么就可以逐渐发现自己的潜能,为实现更高效率、高品质的大师级水平奠定基础。
2025-03-04
2025-03-05
2025-03-04
2025-03-05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