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探索一下这三大部分如何协调一致。
首先是上盘,从头顶到项部,这包括眼、耳、鼻、口、舌、齿和下颚面部等部位。项正中的百会穴是顶劲的中心,我们应当虚向上领,如同悬起来一样。这样,全身就会轻灵,即所谓“满身轻利”。
接着是眼睛,它们传达思想、指挥动作和观察情况。在练拳时,我们应当平视,并将注意力放在假设对手方向上的步法前进。这就是所谓的“步法前进”。眼法需要在进退之间寻找平衡,因为退行的步法也应该以劲为轴心,同时身转而眼法不变,使外柔内刚。
耳朵则辅助目光所不及见之处,通过练习,让身体变得更加敏感。当听到任何响动时,可以迅速察觉。
鼻子负责呼吸,我们要做到细匀深长的呼吸,就像调息绵绵。
嘴唇应自然闭合,不可张开,只有在发劲时才可以稍微张开吐气或发出声音,但绝不可吸气,因为寒气容易侵入肺部导致咳嗽。
牙齿应自然合拢,不可咬牙切齿,而舌则应平贴于上颚,以保持口腔湿润且不会多出津液,有些人主张用舌尖抵触上颚,但我认为这是不适宜练拳时使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它会影响气体运行和呼吸运动,最好是不用这种方式,而是让舌头保持平贴状态。
下颌则微向内收,这样就能使项易竖直,同时顶办也正,因此避免了扬头弊端。而脊背应竖起但不可僵硬,以免失去灵活性;面部应该严肃而又活泼,没有冷笑或怒容,只需怡然自得即可。
接下来是中盘,从脊背到腹部,这部分主要由腰劲驱动,既要松开,又不能软弱无力。腰如车轴,在顶办带领和眼法指挥下旋转推动手足前后移动,是全体运动的一个关键枢纽。胸部应含蓄,如钟形悬挂,无压迫感,让肺室充分扩展以增强呼吸能力。此处须谨慎,不误解为收缩或拔背,否则会形成驼背,对肺功能不利;腰随势旋转左右转换方向,以适应变化,达到机势相符;膝盖配合腰腿同时提落,上下的配合必须精准无误,同时保证重心稳定,即所谓“忽隐忽现”。
最后是下盘,从小腹到脚,每个关节都参与其中裆筋与腰腿一起活动,是全身发力的核心尾骨与小腹紧密配合,是裆筋能够放松并打开圆形空间的关键。如果尾骨向后翻曲,则整个人才能自由活动,小腹收敛与排空结合,让气沉丹田成为可能。这就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地方,与其他太极拳书籍不同,对此学者们需要仔细研究并进行实践实验方能掌握正确运用。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