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那些看似简单的直立行走实际上在搏击领域中是一种不便。人在出拳攻击时,其运行轨迹与对手上身平行,这意味着无论身高如何,对手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形成自己从上肢到两足之间约140cm左右高度落差。这导致攻击时产生的反作用力达到90kg。为了转弯沿直角下降这个高度落差才能作用于两脚,而这使得攻击时发力的点不再是脚,而是需要以自己的身体扑过去。此时,要保持肌肉紧张以避免消耗能量,这直接影响了出拳的速度。这就是“直立”在搏击中最致命的弱点。
站起来的人其实是通过从内到外全身上下制造紧张来积聚能量,力量大小与摆动幅度成正比。而用腿进行攻击面临的问题几乎相同,即一旦开始就无法改变,而且很容易被发现并躲避。
老子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哲学思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他揭示了一种完全相反的事物:“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太极拳发劲原理体现了这种“上善若水”的原理。在太极拳中,我们学习的是改变“力”的方向,使重心贴近地面,以腰为枢纽,“命意源头在腰隙”。发力的起点不是上肢摆动,而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这种规范意义重大,它改变了日常生活中的用力方式,同时破坏了身体重心稳定的问题。脚跟作为发力的点直接作用于地面,使任何力量都是从下往斜上方,可以起到“拔根”的效果,使对手失去根基。此角度也可以直接接受地心吸力的向下的反作用力,不必击打对手任何部位,因为这是弓马步,用两脚总有一只向前倾斜,这样使得脚与被攻击点呈直线,无需担忧重心稳定的因素。
陈长兴说:“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也………。”太极拳首先通过全身放松使身体成为一个具有质量整体,所以称为“松沉”。这样做,便于理解和操作,并且表达了太极拳作为武术套路表演的一种韵律。
表达三个意思:
第一,是权衡重量过程。
第二,只有具有松沉状态才符合太极理论阴阳互为其根的整体性。
第三,全身上下都是可能集中气力的地方,有如装上了锤头,因此不能只专注单一点。
此外,还要注意“通三节达四稍”,即每个部位都必须配合好,每个局部都不应出现顺序颠倒的情况,以免产生卡壳或过多使用某部分,从而影响整体效果。同时,由于圆型轨迹能够增加助力的距离,在特定条件下加大的距离可增加能量,也就是为什么太极拳能够伤人的原因之一。在运动中使用这样的圆形移动既减少了踏步的地面的反作用,又增强了蹬力的效果,就像开启了一台高速引擎一样。
最后,我们还要知道制动产生能量。当汽车急刹车会留下黑色胎印;乒乓球运动员挥拍击球时抖腕也是利用制动产生弹性的技巧;同样,在太极拳中,我们利用制动来释放潜藏力量,让蓄势待発成为真正有效的手段。“蓄劍如張弓發勢如放箭”(武禹襄语),这正是将这一原理应用到的结果。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