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老北市摔跤场,曾是全国三大跤场之一,而沈阳“北市摔跤”,也是沈城特有的绝活,并成为市第四批“非遗”项目——
在棋盘山关东影视城,有一处仿照老北市风格设计而建的景点叫“杂巴地儿”。如果说戏院、酒楼等是上层阶级休闲的地方,那么“杂巴地儿”则是穷苦老百姓卖艺、讨生活的场所,这里最有趣的则是摆摊卖艺的摔跤人。8月16日,记者从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沈城特有的“老北市摔跤”已通过了公示期,成为沈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这项沈城特有的“绝活儿”如何保护与传承又成为一个新话题。
战胜日本相扑能手不在话下
精湛绝伦的剪纸技艺、美轮美奂的彩绘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陌生,而摔跤成为“非遗”却鲜有耳闻。
据市“非遗”保护中心介绍,沈阳“北市”摔跤被誉为百戏之首,既是体育项目,又是文化娱乐项目,最初起源于清朝满式摔跤布库,流行于20世纪初的北市场地区。当年北市场的西北方向,是有名的“杂巴地儿”,有聚集人群,有进行场地表演的空间和号召力。其收费低,并可以临时搭场地,这为北市跤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沈阳老北市跤场由“跤王”董永山、“跤霸”栾树生、“墩子刘”刘长青共同创建,并将北市跤场发扬光大,逐渐成为扬名全国的跤场,形成了北京、天津、沈阳三大跤场,甚至影响到南京、上海等地。老北市跤场在初创时期最出名的摔跤手叫徐俊卿,北京顺义人,身材魁梧,手脚利落灵活,会武艺。伪满初期,日本相扑能手来沈阳比赛,曾被徐俊卿摔倒在地,一战成名。
摔跤也讲究“说学逗唱”
沈阳老北市跤场的特色是武术加跤,和北京、天津的“光说不练”不同,北市跤场是真摔。老北市摔跤融合了满族的布库和汉族的角抵,互掺其长,融会贯通,主要是用手控制对方,用腿绊倒对方。跤者所习练的绝活有:千手别、腰上飞、乌龙摆尾、夜战八方、寒鸭浮水、苏秦背剑。其中“千手别”、“腰上飞”是北市跤场摔跤的两种绝技。“千手别”,主要用手防护对方。借力打力,手法巧,防不胜防。“腰上飞”,一方用左手抵对方右手肘,右手抵对方左后腰。运用腰力、胯力,快速转体,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把超过自身体重的人摔倒。
“北市摔跤”有“武相声”之称,因其在比赛的过程中有解说、笑话、买卖嗑。比如对小个子摔跤的解说:“秤砣小,顶千斤。”表演收钱的嗑:“各位看跤不容易啊,你带得多多给,带得少少给。”他们还以诙谐讽刺的语言调侃对手,如“你摔我的盆,我打你的幡儿。”
百年历史的绝活也遭遇“危机”
“北市摔跤”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承载了老沈阳半个多世纪的记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了摔跤手的智慧与才智,填充了中国摔跤体育史,其不仅仅是一项文化体育活动,更是展现沈阳人精神面貌、凸显东北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同时,又是满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但“北市摔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传承至今,因受场地、资金、宣传等因素的制约,发展受到了限制,掌握这项民间绝活的人也越来越少。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北市摔跤”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技艺。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这种民间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采取活态传承的方式,经常开展相关摔跤类的文体活动,激发沈阳“北市摔跤”传承人,以及广大爱好者的兴趣,同时在全市各地成立跤场指导站,以让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和保护。
本报主任记者 李 彤见习记者 张娇岩
2024-11-03
2024-11-03
2024-11-03
2024-11-03
2024-11-03
2024-11-03
2024-11-03
2024-11-03
2024-11-03
202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