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俊大师的文章,转发给太极拳爱好者一阅,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全文如下:
在经典理论著作中,并未详细讨论太极拳主要训练手段为何要采用慢练方式。这种慢速练习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慢练就是慢练,还需要多说吗?”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太极拳作为中国最有实战性的功夫,其背后的训练哲学和技击理念。
首先,慢练架子是为了确保肢体动作的准确性。在每个太极拳系统中,都包括架子、推手、散手等几个方面。李亦畬的《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全面阐述了架子的重要性和与推手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从讲述如何通过“引进落空”实现四两拨千斤开始,便涉及到了推手与散手之间的联系。文章开头提到的“要四两拨千斤”,必需通过“引进落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分析,最终逻辑得出结论:为了使肢体符合推手和散手技术要求,“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
经过长时间的慢速练习,肢体在充分训練后能够实现动力定型,即便是在快速演示套路时,也不会出现变形或失去稳定性。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slow practice of forms is rooted in the needs of martial arts.
一般而言,大多数武术以直劲、快劲为主,这是依赖于发挥人本能的一种优势。在战略上,太极拳并没有完全利用人的先天能力,而是采取了一种理性化或理想化思考,以反思武术形式,从而认识到一般武术往往以壮欺弱、缓让快为基础。而太极则追求小力打大力、缓打快的手法,这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手法。如果不经过较长时间的慢速训练,就难以学会这些高级技巧。
此外,有氧运动也是另一种角度来理解为什么需要进行慢速训练。当一个人进行无氧运动时,他可能会因为呼吸急促而感到疲劳,但在有氧运动如太极拳中,由于心率稳定且能持续较长时间,没有出现过度疲劳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健康有效的人类活动,无论年龄如何都适合。
虽然技击中的速度控制非常重要,但实际上不是越慢越好,有时候甚至是不必要的事情。此外,每位名家都会根据自己的风格调整速度,如王海洲将赵堡八卦掌演绎得如游龙戏水般灵活轻松;陈小旺二路炮捶则如急风骤雨般刚强猛烈;马虹则像画中的江山流畅优美;冯志强则像老马奔腾般浑厚凝重;乔松茂则像流水高山般高贵儒雅。
总之,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内家功夫精深者来说,他们已经无法被看到,而对于那些展现单式技击使用法的人们,我们仍然可以领悟一些精髓。此刻,他们展示出来的是一种既包含了技术也含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他们即便没有真正进入竞赛状态下也显得庄严神秘。这一切都与安排好的步伐有关,是一种特殊目的下的迟缓演绎。
最后,当对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击时,你怎样能够以悠闲自若之姿迎接?当然,在对方露出破绽的时候,你必须立即反应过来,以迅疾之势回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准备阶段就应该如此快速。一旦你成功地引导对方进入空窗期,那么你只需轻轻一碰,就足以让他倒下。这时,即便他的力量还很强,你也不用担心,因为你的反应速度更胜一筹。你所谓的一招制敌,就是当彼微动,我先动的情景发生时,用尽全身力量,一举制服敌人。此刻,一切都不容许任何犹豫,只有瞬间决断才可成事。
因此,不同流派各自探索着不同的技术路径,而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对自身身体状况和对对面的敏锐判断上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什么样的实践才是最高境界,那些看似简单却又深不可测的地方,那些看似平静却又蕴含巨大的潜能的地方,这正是我想要分享给大家的一部分真知灼见。我相信,如果我们共同努力,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身体素质,更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声音,让它成为连接我们过去与未来世界的一个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