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理概说
太极拳是衍生于武当武术的“内家三拳”之一。既然叫内家拳,必然要练内功,明代太极拳师陈王廷在其拳经总歌《四梢第四》中写道:“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又说:”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可见练拳者气行四梢更能催发内气充足。亦可见培养气血之本固然要紧,但使四梢(指四肢末梢,即十指和十趾)气足更加重要。实际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旦练到四肢末梢气足,自然就可以向外发射外气,用于技击了。
据说太极拳师杨禄禅内功层次极高,“可击人于丈外”。练気達至四脈,更能调动全身之氣,使得內力無處不在。
二、现将先师杨瑞甫所传“氣達於脈練”介绍如下:
(一)双手向前坐腕推掌:
取站式姿势,与肩同宽;双手交替提臂向前坐腕推掌。当左手向前坐腕推掌时,右手向后划掌;当右手向前坐腕推掌时,左手向后划掌;划掌时呈弧形。当两只脚趾抓地,与手心微凸同步进行。
舒指时,让五指自然翘起,在其后产生一种贯通全身的得劲感。
动作要速度均匀,以肩、肘圆活为主,
左右推掌各训练16次(半年後可增至32次)。
(二)左右张臂按掌翘指钩趾:
取站式姿势,如上述描述,当双脚脚尖微勾一勾,同时两手十指微翘一翘;
然后两脚心微凸与两臂的手心同时凸起。
做完32次后,让两臂平举和两个脚趾放松任其自发颤抖半分钟或更久些。
(三)双手向上坐腕推掌:
取站式姿势,将腋下空出二指,然后两臂缓慢上提到胸前托起,如抱篮球状,上托过程中让身体保持直立,并且保证每个步骤都尽量放松,
从平肩开始翻腕为仰着托起,每个动作都应加强对丹田部位的意念集中。
然后以中指领转腕翻回去,将另一侧的手朝下轻轻摆开,这时候尤需注意保持脊柱中正状态。
(四)阴阳变换收功:
原来的站立姿态,用轮流方式完成阴阳变化,最终达到闭目静坐30秒以上的情境,这样能够帮助修炼者将意识集中在丹田区域,从而促进整体健康与长寿。
通过这些具体的方法和动作,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如何把握太極中的「氣」與「法」,並將這種練習融入日常生活,以達成真正內家風格的一致性與統一性。此法對於強化體魄、延年益壽具有顯著效果,只要持續練習並遵循基本原則,便能見效。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技術也被視為提升整體福祉的一種有效途徑,因為它教導我們如何控制呼吸,並且讓我們學會如何將自己的精神力量轉移到不同的部位來提高柔韌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