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太极拳法十六招式图解在社会的应用与传承-马高峰

我出生于河北永年,自2002年农历八月初九起,拜师学武于当代武氏太极拳代表人物、性格直爽、正气凛然的孙建国先生。至今已有十二年的时间了。在这段学习旅程中,我曾随师傅赴浙江仙居、东阳,安徽明光,湖北武当山,山东梁山,以及广东深圳、香港和海外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传授与讲解武氏太极拳。

为了更好地向社会传播这门宝贵的文化遗产,2012年恩师在广府设立了“永年武氐太极学院”。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不仅受益于恩师精辟而实用的经典妙语,更是在平常感悟中积累了一些对习练者有帮助的经验。

恩师常强调:“现在社会改革开放了,我们的心态也要开放!老前辈的传统东西不能太保守了!”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能成为一位明理明法好师傅门下弟子,是我终身荣耀的事业。我与其他太极拳爱好者共同努力,将天下太极视为大家庭,并致力于学术共研共享,使得古老但活泼的地球艺术得以流传不息。

前辈们教导我们说:“武氏太极拳重视劲法与意念,而非招式数量。”因此,我们所有练功方法都围绕着这个‘劲法’展开。劲法包括贯劲、撑劲以及推手中的听劲、化劍接剑打剑等。而后续功夫上身后还可以‘抽取’这些内力的应用。这是为什么刚入门时要求先从腰腿脚开始练习贯上的原因——因为只有根基稳健才能做到身法灵动。

然而,有些新手在尝试贯上时会感到身体僵硬,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理解或应用“松沉”的原则。如果想掌握真正有效的内力,就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身法,然后再寻找合适的手部力量。此外,在进行呼吸训练时,也应该注意自然呼吸,不必追求复杂的情绪控制或特定的呼吸方式,因为最重要的是能够顺应身体状态自然产生必要的气势变化。

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从下盘功开始发力,而不是只注重双臂。一旦忘记这一点,就很容易导致头部过分倾斜并失去足够稳固的地面支撑。在推手过程中,如果只注重技巧而忽略整体力量,那么即使经过长时间修炼,对付高水平或无经验的人士仍旧难以为继。所以,无论何种情况,都必须坚持“内劲胜于招数”、“气势重于外形”。

通过不断实践,我们逐渐学会如何将这种内部力量转化为实际战斗能力,即所谓“无招胜有招”。虽然每次走完一个完整套路似乎简单,但其实每个动作都需要高度集中精神,以防止在转换之间出现任何松懈,这可能导致整个体系崩溃,从而失去了威力。在训练过程中,每一次轻微放松都会让对手发现破绽,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警觉并且专心致志。最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真正融合体魄与技巧,使我们的 武 氐 太 极 拳 成 为 一 件 创 造 力 的 工 艺 品 牌。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