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河北永年,自2002年农历八月初九起,拜师学武于当代武氏太极拳代表人物、性格直爽、平易近人的孙建国先生。至今已有十二年的时间了。在此期间,我跟随恩师遍访全国各地,包括浙江的仙居和东阳、安徽明光、湖北武当山、山东梁山以及广东深圳和香港等地,以学习与传授武氏太极拳。此外,在2012年,为了更系统地向社会传播这门古老艺术,我们在广府成立了“永年武氐太极学院”。
多年来,我在恩师的指导下,同时通过日常实践积累了一些关于练习技巧的经典妙语,这对于我们这些追求完美的太极拳爱好者而言,无疑是非常有益处。恩师总是强调要开放思维,不要过于保守,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启示,也是一种挑战。
前辈们说:“武氏太极拳重视劲法与气势,而不是招式与外形。”因此,我们所有的练功方法都围绕着这一原则进行,其中包括贯劲、撑劲和拔劲,以及推手时的听劲、化劲和接打等。在练功过程中,我们被要求从腰腿脚上寻找那份真正的力量,而不是简单地憋气或僵硬。
对于一些刚开始接触武 氐 太极拳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需要先贯上劲,然后再粧着身子练?这似乎与太极拳要求“轻灵巧妙”、“松柔连绵”、“放松”的精神相悖。但实际上,“势”是一个非常抽象且难以捉摸的事物,只能通过感受体内的情况来理解。如果一开始就追求松软,那么可能会得到的是一种软弱无力的状态,从而影响到整个身法。
在教导初学者的同时,我们也提醒他们注意不要憋气孥力,要尽量胸腹放松,让气息自然流畅。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呼吸不仅仅是身体的一部分功能,更是整个修炼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有一句话讲:“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这里所说的“偏沉”,就是指单方面倾斜,使得整体失去平衡。而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一种平衡,即使是在动作中也要保持这种感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轻灵巧妙”。
推手作为检验身法和内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可分割,与之紧密相关的是正确的手法。不仅如此,每一次推手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一次又一次地检验我们的内力是否充足,以及是否能够迅速适应对方变化。只有不断实践,并将理论融入实际操作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这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