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河北永年,2002年农历八月初九,我有幸拜武氏太极拳第五代娣系传人孙建国先生为师。如今已经过去了十二个春秋。恩师孙建国,是当代武氏太极拳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性格直爽、平易近人、一身正气的中国北方豪杰。他自幼在广府习练武氏家传太极拳,现在全国各地授拳近三十年。我曾随恩师到浙江仙居、东阳,安徽明光,湖北武当山,山东梁山,广东深圳,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授拳讲学。
2012年,为更好地向社会传授武氏太极拳,恩师又在广府成立了“永年武氐太极学院”。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在恩师的指导下,同时也通过平常心得体会,对我们习练武氐太極的人来说,有着不少精辟而实用的经典妙语,这对我们都是大大的帮助。
恩师总是说:“现在社会改革开放了,我们的思想也要开放!老前辈的传统东西不能太保守了!”他一再强调要开放,同时对我们就更不保守了。我能拜在一位明理明法的好老师门下,这是我终生的荣幸!我们追求“天下太極是一家”的理念,并铭记学术共研共享的教诲,将太極拳譜與摘錄整理,并與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共同探討。
前輩說:“武 氐 太 極 拳 着 重 的 劲 法 与 氣 態,不 重 招 法 与 外 形。”我們所有練功方法,都基本圍繞這個“劲法”來練習。劲法包括:贯劲、撑劍力、拔力等,再到推手習練時的聽劅力化劅力接劅力打劅力的各種變化,而後功夫上身後再可抽取出更多力量。而我們 武 氐 家 傳 太 極 拳 的 練 功 者,一開始時就被師傅要求:“贯上劍練,以著身子為主。”有些剛接觸過 武 氐 太 極 拼 的 拳 友 常 常 會 問道:“為什麼要貫著氣,又要著體呢?這樣不是和傳統之中的‘輕靈巧妙 松柔連綿 放松’背道而驛嗎?”
為了解開這個疑惑,还需要先從“氣”說起。“氣”是什麼?恐怕有一百個古典瑜伽修行者的學習者,就有一百種解釋。不管那些解釋,只是作為初學者都難以掌握,因為“氣”是很抽象的事情。它看不見,也拿不到,它難以琢磨,全是在內部感受,如果一開始就求松求柔去練習,那結果可能容易得到的是軟弱,而把身法練散了,這樣,“氣”反而不好找到。所以一定要有正確的身法才會有正確的心意,所以要 “身法中正安舒 虛領頂魄”,等訓練技術的一般規則。
有的 武 氐 太 極 拼 的 初 學 者,在剛開始貫強時候容易發僵,使強路呆滯。在此提醒大家注意不要憋住呼吸使強勁,要盡量胸腹放鬆,用鼻呼吸自然,不用刻意控制呼吸——就是所謂順式呼吸逆式呼吸胸式或腹式呼吸。但現在還是不用管它,你當蓄勁時自然會想吸,而發勁時則自然會想吐,這些都已經寫明白白——「一曰心靜;二曰神靈;三曰魄敛;四曰魄整;五曰神聚……」希望大家能明白,並且記住,每當你們蓄勢待發,你們就自然想要提起你的精神來支持你,而當你們發動力量之際,你們就自然想要放開一切束縛並讓你的精神自由飛翔。你們可以將自己的心理狀態比喻成一個杯子,如果那杯子的底部緊閉,那麼即使杯子的口徹空,但內部仍然充滿水分。如果那杯子的底部稍微打開了一點,那麼水分便隨之流失出去。如果那杯子的底完全打開,那麼水分便全數洩漏無存。
「貫勁」首先從腰腿脚上的根基找尋,所以兵器論中講:「有不得機得勢處 身便散亂 必致偏倚 其病必於腰腿求之。」只有根基穩固,一切其他才可能成為完美無瑕。此外,在進行推手時,要注意保持兩肩下的肌肉緊張,但不要使其過度收縮或張拉,以免影響肘關節和腕關節運動範圍及敏捷性。此外,由於實戰中對手通常不僅局限於單一方向,因此應該培養全面性的防禦能力,以及適應不同攻擊方式和角度的手腳協調能力。在進行推手訓練期間,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姿態,即端坐或者半蹲姿勢,以減少重量對膝關節壓力的負擔並提高平衡能力。此外,上述姿態還能幫助增進核心肌群活動,並促進深層組織(尤其是在臀大肌、大腿後側肌肉)的使用。
總結來說,我認識到通過專注於發展個人內在力量以及提升自身技巧,可以有效抵抗任何形式威脅。在我的旅程中,我學到了許多關於如何維持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培養積極思考模式的事物。我相信透過持續努力,並始終保持對新知識和技能相互間連接興趣的人生旅程將帶我走向成功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