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些对“双重”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古代太极拳经典《王宗岳拳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因此,凡学习过这段经典论述的太极拳习练者都知道“双重”是学练太极拳必须绝对避免和克服的大忌。但“双重”是什么?所有的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都没有具体明白的解释清楚,王宗岳《王宗岳拳论》只是在上述这一段话之后又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这“双重”很显然是一种技术行为,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属于抽象的“阴阳”,“阴阳”也可以作为任何事物的代词,因此很显然“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这句话中的“阴阳”是表示之所以造成“双重”的一些技术因素的代词,不是指《周易》中泛义的、抽象的、没有具体所指的是谓有的哲理。“须知阴阳”显然就是“我必须知道造成我身体动作不平衡或力量不均匀原因”的意思。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有意无意地、牵强附会地用《周易》上的泛义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使得这句话越被解释越令人迷惑。而对于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double"和"weight"? 在现实生活中,“double weight”并不意味着两脚平均承担体重,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它涉及到身躯内外部力量平衡,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内力进行攻击和防御。
(二)将这种理解应用于实际训练,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传统套路里,如揽雀尾掤、单鞭等,都存在同侧手脚明显为实或虚的情况。在杨式和陈式各个套路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这说明即使是在最基本的一些打击技巧或者基础姿势中,也存在着一种潜在的问题,即身躯内部力量可能不是完全平衡,这就可能导致动作失去灵活性或者根本无法发挥出最佳效果。
(三)然而,如果我们把这种理解推广到更多的情境,比如当一个高级大师正在演示他的技术时,他似乎能够完美无缺地完成各种复杂动作,而他的每一步,每一次移动,都似乎都是那么精准,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认为他已经达到了某种超脱常规状态?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即使再高超技艺,也并非总能保持这种状态。如果仔细观察,大师们通常都会有一些小幅度调整,他们不会让自己的身体进入那种既非全虚也非全实,但却难以预测与控制的情况。
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操作来看,“double weight”的确切含义一直是一个难题。它不仅涉及到物理上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内力的调控与外力的应用。当一个运动员能够做到同时具备足够多样化的手臂和腿部运动,并且能够有效利用这些运动来达到目标时,那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一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不断地感受自己身体内部力量分布,以及如何通过整体协调来实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