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乐探究太极拳与武功的区别于社会层面浅显解读

在深入探讨太极拳和武功之间的差异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家拳种之一,它融合了道家哲学对养生技击的实践,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因此,任何违反“松柔”原则的练习或表现都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太极拳。

历史上,太极前辈们特别强调“松柔”作为太极拳的心脏所在,这意味着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要不断追求高度的松柔状态。在观察到许多名师和前辈练习时,他们不仅手法精妙而且身体各部位均呈现出松柔圆活的一致性,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心神意念也隐约展现出一种神韵。

记得1995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太極拳大会期间,我有幸与陈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立清老师交流。为了解释“松柔”的特点及其四肢末端表露的情况,他伸出右手笑着说:“谁能摸摸我的这只手?”我好奇地问:“我试试吧!”当我轻轻搭在她的手上,我惊讶于其异常之软且细腻,就像触摸一块飘浮而细腻的地毯。当我的搭落,她随即移动,我感到如同轻盈地滑过一片水面。我问她:“你没有手!”她笑对大家说:“你们练到无法感觉到对方的手就有那么一点意思了。”

演绎太極,以“松柔”为重点至关重要,但切勿将体会到的身躯各部位之软化视作锻炼目的,而应注意肢体运动轨迹之圆活、圆顺,并把握虚实转换之机缘,即使是在高度放松的情况下,也要掌握变化动态,使每个动作既具备劲力又富有弹性。

尽管初学者往往僵硬,只是生活中常用硬力,外家拳常用的刚力导致他们难以达到真正的松缓状态,因此要想实现最大限度的松缓,就需提高对这一概念理解认识,然后慢慢进行适应训练。通过长期放鬆锻炼,可以逐渐减少肌肉紧张,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疲劳恢复,同时增强肌肉弹性。

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来说,更应该注重“ 松沉”,逐步改善或去除拙力与僵劲。而冯志强先生提出的由 松沉入手求柔顺,就是初学者去掉僵劲进入柔顺阶段,是培养内劲关键方法。他认为,“矩形筋骨开张”,就是让经络通畅,不塞不堵,让气血流通无阻。

总结来看,每一派大师都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不同的方法来达到这种理想状态,而是否能够成功依赖于个人努力和坚持。但最终目标是一致:通过似有意似无意、若形若无形等方式逐渐消除硬力的束缚,最终达成外为平稳内含刚猛的大境界。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追寻的大智慧——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行为自然而然地符合这样的精神态度。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