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24式口令全套练到任孝杰的境界

学练任何一家太极拳,都须按境界等级来进行。境界等级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还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如若不明个中奥义,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奥秘。

循序渐进,是太极拳的重要原则。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可以马虎,不可以错乱,不可以颠倒,不可以想当然地根据原来参照系去追求。在养生太极拳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学练阶段。

第一阶段,即初级,小乘着熟阶段,也就是有为法、世间法(智),强调为拳日益,一法生万法,使然习架子;第二阶段,即中级,有乘懂劲阶段,无为法、出世间法(智),强调为道日损,万法归一法,即悟架子;第三阶段,即高级,大乘神明阶段,对流体、无力、无为、无根、无量、无形、无相、无住等思维从而进人改架子、高架子或是入空心状态。

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为以下七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打基础: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最困惑的是最初十多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但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内功心法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没有参考点。但这是培养内功的一条路,这条路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树立起来。不然,只顾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再去追求动作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 太極兵器 神意作主宰要求越来越远。这样学练大约几年,或许十几年,只能取得活动筋骨效用,而始终无法品尝到 太極兵器 的丰富内涵滋味,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学习如何练习的问题。

第二个境界:内外相合: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要修成神仙,还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黄中通理”,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即皮肤毛孔。当工夫做到了,当修养够了的人时,每个毛孔都通了,那么所谓天人合一就到了身体来了面上也都是光彩。那时真是美丽充满四肢,全身畅通,那样的话,“内圣外王”,既有这样的高修养,如果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能做到 内外合 一 天人合 一 美丽至极。

第三个境界,上下相随:一般来说三气圈有了基础,在行走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而关于上下相随杨式二十四般变化中的各式每次走步动作的时候,他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吾论之一言,以脚居其根本,以腿发其势,以腰掌其权,以手表其形,由脚而腿而腰,一气贯串不可偏废。”

第四个境界融进内功:许多人只满足于演练招式以为只要天天演练就可以上身,但不知最重要还是把每个招式应用方法作为此阶层内容诸如白鹤亮翅、高探马和扇通背等等是在对付什么招式。而对于秘传 内务 部队 刚柔并济 此阶层重点放在每一个拆开揉碎让每一个动作姿势运行转换都融入 内务 心机催发自动运行。此段话说明虽然学习首先必须把 内务 心机与招式一起学习但一般人并不容易出 内务 所以此阶需要纠正并逐渐杜绝只运动形态空架子的现象只有意识到必使术与招相融才能达到知行合 一 逐渐达到 “ 招 中 有 术 术 由 招 出 ” 到此便可感悟阴阳交泰奥妙,为后一步进入揽手应用打下实实在在基础。

第五个境界:松散通空然后松空之后必然要进入松沉 松净 松柔 松化 如同旋转门跷跷板 转化轻松自然 不露痕迹继而周身内部混元一体 从而神意灵敏 元气充沛 延年益寿 之实际效率自然展现

第六个境界过河扔船: 现如今许多学生对待学习他们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在技巧细节上或者某些特定的姿势表现形式,并且很多时候他们认为如果能够完成这些技巧,他们就会成为好的武术家然而这种观念忽略了武术更深层面的含义和训練目的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磨炼我们的身体和精神达到一种超脱物质世界的情感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空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努力实现一种更加全面性的发展,这包括身体技术技能以及精神上的提升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武艺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整个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点:

首先,你需要了解你正在使用的大师们教导给你的所有理论。

接下来,你需要按照他们提供的一系列步骤进行实践。

然后,你需要反复回顾和重复这些步骤直至它们变成了你的第二天性。

最后,当你感到准备好了的时候,你将能够自由地执行这些技巧,同时保持良好的平衡和控制。这是一个漫长但是非常值得投资时间的事情,因为它允许你完全专注于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以及创造自我挑战以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