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赵一隅的静海,这个地方以培养众多武术高手而闻名,霍元甲与刘玉春便是其中两位杰出人物。前者创办了著名的精武体育会,其影响力远及海外;后者则以其秘传单传的合一通背拳,成为武林中的传奇。然而,由于其独特技艺和秘密传承方式,使得关于刘玉春及其所掌握之通背拳的资料稀少。
1989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静海史话》,其中对刘玉春有详细介绍,但未涉及其技艺内容或流传情况。1986年,《中华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署名羊公(香港)的文章,探讨了合一通背的一些内幕和在上海地区的流行情况,但至今已近二十年,该拳法仍然保持着神秘面纱。
作为当地的一位武术后学,我深感好奇,对于合一通背在天津地区的传承情况极为关注。我通过多方调查,最终找到了该拳法在天津的嫡系继承人,从而揭开了这门神奇技艺的一角。
根据《静海史话》的记载,在清末民初时期,有四杰曾被誉为太祖门弟子,其中任向荣、刘玉春、张景元、岳德恩四人深受李登第和李登善等人的真传。此外,还有杨学士,他以斩拳著称。在重修印行于1934年的《静海县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物留下的足迹,他们不仅教授各自擅长的手段,还将太祖门独有的24式拳与斩腿等技巧融入其中。
对于 刘玉春来说,他主要继承的是通背门的心法,其套路数量较少,但练习方法独树一帜。他从师于李登第,也就是“登三爷”,而李登第三世祖则据说接受过某位无名道人的或和尚的手把手教导。不过,由于本门技术口授心授加上年代久远,现在已经难以追溯源头。而最终,“申爷”或“刘申师父”的遗产被交给了他自己的学生——刘玉春。
据中国武术文库《中国武术拳械录》的记载,“通背”并不是指一个特定的派别,而是锻炼时遵循的一个原则。这包括腰部发力、肩臂协调以及放松力量,以达到先发制敌。这种练习早已存在,并且在明代就有相关文献提到,如黄宗羲先生对此进行阐述,并由他的儿子王征南先生进一步解释为一种长打形式。此外还有其他几种不同的流派如祁家、白猿和劈挂三种不同的风格。
...
2024-12-15
2024-12-15
2024-12-18
2024-12-15
2024-12-17
2024-12-15
2024-12-15
2024-12-17
2024-12-15
20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