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提到的六路歌诀。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解释“通臂”为“长拳”,显示出当时通背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白猿通背拳则是由陈抟老祖传承至清代道光年间,由鲁云清传入北京,并在石鸿胜等人的努力下发展出了特有的风格。石鸿胜不仅自己精进,还收徒授艺给了多位学生,如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和韩洞一。其中马晓合师从刘子英胞兄刘子杰介绍而来,他本身就有牛街回族背景,因此白猿通背拳开始在牛街地区流传,并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这门拳法以猿臂灵动快捷著称,其内外兼修,动作舒展自然,如同探索深邃的山谷般自由自在地运转气血。其内功修养深受道家影响,以圆满无缺之气化圆为主,同时注重虚实变化与意境的传递,使人体内外都能达到和谐统一。
白猿通背拳强调身法要如同琵琶骨般活泼,而呼吸则要求沉稳如水底之龙,不随波逐流。此外,步法需要中正不偏,如行走于平衡板上一般;劲功则需冷静出手,如夏日冰凉水一样,以及醒觉行气,让每一次打击都充满生机与活力。
此款式极重视基本功训练,每个招式都从基础动作活背法及操桩打袋开始。首先是寻求身体柔顺而力量沉稳,然后再追求技巧上的熟练。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活着自己的身体开始,再通过操桩打袋等方式锻炼出坚韧有力的体魄,最终达到一种自然而然地完成每一个动作的心理状态。在中国武林中,那句名言“练拳先练功,功到自然成”,对白猿通背拳来说尤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