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为王郎所创普通人怎么练武功

关于螳螂拳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武术界和普通人关注的话题。然而,无论是西汉、南北朝、宋朝还是明末清初,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而王郎作为创始人的形象却几乎无人质疑。从发源地上看,有陕西、四川或崂山之说,这些不同的说法让人感到迷惑不解。

总结这些传闻,我们会发现任何一种说法都有其讹传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讹言便被不断地加以扩充和模糊。这种现象在武术界并不罕见,但对螳螂拳而言,其特殊性使得这个问题变得尤为复杂。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关王郎身世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这主要由于史料不足和证据缺乏,以及一些重要材料被束之高阁,从而导致了学术界久无定论。在缺乏确切答案的情况下,一些人开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发挥,有的人将螳螂拳的起源追溯至更远时期,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地位;有的则宣称某个地方为其发源地,以此来服务于经济利益。而有些人甚至利用这次机会排挤他人,标榜自己是名门正宗。

那么,究竟螳螂拳是在何时、何地由谁创立?这一点在面对众多争议后显得更加谜一般。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重新聚焦于“十八家拳歌”,这首歌曲似乎提供了一种可能解开这个谜团的线索:“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郑恩的缠封尤妙,温元的短拳更奇...”

那么,“十八家拳歌”又是出自何处,为谁所作?我们惊奇地发现,这首歌曲实际上出自《衣钵真传》一书。这本书由升霄道人编写,并且提到了福居禅师与少林寺方丈之间的一段神秘往事。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便会发现这些记载存在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比如福居禅师如何跨越八百年出现,与宋太祖赵匡胤产生联系等等。

程大力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专门分析了“十八家拳歌”的来源,他认为这首歌曲可能来源于明代几部著名军事著作,其中包括郑若曾《江南经略》、戚继光《纪效新书》以及何良臣《阵纪》,但其中也有虚构人物,如林冲和燕青。此外,他还指出升霄道人的作品中包含了当时流行的一些新的拳种名称,如王郎所创造的心蠣(即今日之心蠣)也是一部分。但对于程大力的观点,即升霄道人的作品吸收了一些当时流行新式打架技巧中的名称,也许我们可以持有保留态度,因为试想升霄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综上所述,对于螳螂拳及王郎身世的问题,我们仍旧面临着诸多猜测与争议。如果想要找到真正的事实,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探究,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保持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这些信息。不过,无论结果如何,都不能忽视了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也能启迪现在的人们思考未来。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