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的一段时光里,四位儒士同心协力踏上了京城的道路,以期通过科举考试。但当他们面对朝廷的昏庸无道,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名山古寺中习文演武。他们深入研究并掌握了源自唐代梨山老母八个女徒弟传承下来的内家拳,其中包括七种拳法中的鸡、狗、鱼、儒四种,并将其融合为上、中、下三部分的完美整体。这四种拳法分别象征着天(金鸡报晓),地(顺地势以为地),人(儒士代表上人),和(鱼游阴阳以为和)。这些拳法不仅融入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如“无为而治观”、“有无观”、“运动变化观”、“动静观”以及“虚实观”,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武学体系,即儒家拳。
儒家拳以其独特之处吸引人们,它以无极生太极作为核心,静动相随,太极变为两仪,两仪又转化为了心眼,再由心眼生成四相,这些相互联系的情形反映于四肢的变化中,而这也直接与八卦相关联。八卦则是指身体各部位所表现出的变化形式,是六十四卦中的运动变换。在这种变化中寻找平衡与力量,最终形成了一种如阵列般有序却又灵活多变的打法。它依赖于气流来驱使力量,从根源开始,每一步都紧密相连,上下一致。步伐轻盈似鸡步,这是一种双腿弯曲膝盖内裹夹股提肛行走直线,同时身形自由流畅左右翻转,如同阴阳鱼一般,不缠绵不猛烈,却能既缠绕又击打出手;既击打亦可缠绕,这便是所谓的手法。而借助这一点落脚向天发足犬腿,使得整个过程自然而然,就像是天人合一。
总结来说,这样的训练方法旨在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状态,使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恰到好处,无需过度努力或刻意追求,只需让身体自动响应即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式样,是那些古代智者用来修身养性并提升自身能力的一种方法。